微信公众号排版的三种方法

好的排版可以使人更舒服的阅读你的内容,完成对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创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排版是必要的。目前我了解的微信公众号排版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原生态、三方工具、个性化定制。

原生态

原生态就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提供的图文消息编辑器来完成排版工作,通过编辑器上方的工具条和右边多媒体按钮组完成排版工作,目前我使用这种方法完成排版,基本上满足我的使用,我的公众号内容主要是由文字组成,对于排版使用编辑器提供的功能很少,我通过以下的方式完成排版的工作。

1. 先在电脑上完成文字的编写;

2. 填写文章标题及设置题图;

3. 以纯文本的方式将内容粘贴到图文消息编辑器中;

4. 段落的首行不缩进,使用编辑器「行间距」按钮调整段落行间距为 1.75 ;

5. 段落间以两个空白行进行分割;

6. 末尾放置公众号二维码「正如在本文最后放置的二维码」。

 

经过这 6 个步骤后,就完成了排版。如果能直接使用编辑器略微增加点字间距,将字体颜色略微变淡一点可能阅读起来更舒服一些。

三方工具

有排版的需求自然就有解决这个需求的工具产生,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排版,有很多的第三方工具,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微信排版」能找到一大堆工具可供使用,这类工具一般提供各种样式的模板、元素以供选择使用,可在图文消息的头部尾部及各个段落选择不同的元素及样式完成排版,同时这类工具一般也提供一个编辑器来供实时查看效果,自己达到满意后,将第三方工具编辑器中的内容复制到微信公众号图文消息编辑器中即可。

如果要用第三方工具来完成排版,将搜索到的工具逐一尝试,选择自己用起来最有效率的即可,多加使用自然就纯熟,在能够轻松驾驭内容之上,可选择用工具点缀内容,提高整体的美感。

个性化定制

还有一种,就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了,个性化定制需要完成两部分的工作,第一是要请设计师设计个性化的排版,第二是在微信公众号中实现个性化定制。

设计这部分就不说了,通过沟通交流设计师会完成的很好,当然也可以自己完成设计,设计完成之后需要在公众号中实现设计师的设计,这需要懂一些开发技术,由于微信公众号是以网页进行展现的,所以要懂一点网页设计开发技术,需要了解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CSS(层叠样式表)。

主要工作是用 HTML 完成图文消息文档的结构及内容,在文档结构各个元素上应用 CSS 达到与设计师设计的具有相同的效果,这部分的工作其实就相当于第三方工具中的提供的模板,只不过这个模版是个性化的,属于自己独有的。

举个例子,比如可能每个段落的行间距为 28px ,字间距为 1px,字体颜色为 #646464,字体大小为 15px,内容在边界内换行,阅读起来会更舒服一些,我需要给每个段落的 HTML 标签 p 增加 CSS 样式。

threestyleforwechat_03

将这些增加了样式的网页代码粘贴到微信图文消息编辑器中,发送到手机进行测试修正,最终达到跟设计的效果一致,这篇文章的排版效果是按照上面所描述的,对比以前的文章阅读起来是不是要略微舒服一些?

实际使用中将设计转为网页还是有不少工作要做的,如果确实有需要个性化定制,这部分工作可以请开发工程师来帮助完成。每次都这么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考虑将排版自动化,可以使用脚本程序将你用于写作工具生成的网页中的标签替换为你定义的 CSS,并对应的引入 CSS 中使用的资源,这样就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排版。

平常阅读中碰到的公众号中使用工具的比较多,原生态的也不少,自己个性化定制的略微少一些,不管怎么样,在我看来好的排版能够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更舒服,获得更好的体验,从内容主体出发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完成第一次公众分享后的4点收获

同客户「用户」交流的次数不少,在企业内部也有过不少的交流分享,但在公众场合向大家分享则从未有过,借今年河南省互联网大会,在2016年11月10日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面向公众的分享,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第一次,一般第一次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也未能幸免。如果给自己的这次分享打个分,以 10 分制来记,我给自己的打分介于 3-4 分之间,离及格尚有一些距离。当然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就这样从内心排斥状态下开始了,一旦开始,你就会发现很多事其实跟你的想象是截然不同的,而分享「演讲」这件事是值得每个人去进行尝试的。

在面对超过 1000 人的会场中,站在台上对我来说其实挺难的,最终我站着台上,讲了一些,然后下来了,完成了这个过程,我得先给自己一个赞。给过自己赞以后,我想说说围绕这次的分享前前后后的一些体会与收获。

1. 你认为你不能干的事其实是能干的,你认为你能干好的事却往往干不好

在得知需要做这么一次分享时,从我内心来讲是排斥的,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源自内心的恐惧,从心里认为自己是不擅长做这种分享的;其二是这次的分享的内容以目前整个团队在做的产品为基础,而产品还没有进入落地实施阶段,着实没有什么可讲的。基于这两点很早就推掉了这次的分享,但随着会议时间的临近,这事它就演变成为了一项无法推脱的任务了,也就只能赶鸭子上架。

紧接着开始准备 PPT 的内容,并在公司内部进行试讲,不断的根据建议进行修改,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在会议的前一天,我约了电台的专业人士,我同宿舍的同学,请他给予指点。果然需要做不小的变更,伴随着修改并用手机录下后回听,内容的脉络开始清晰简洁起来了。

内容是分享的基础,把这些内容传递给用户,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才是关键,但这就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用文章的方式还是用演讲的方式,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这方面没有捷径。对于演讲的方式,同学挑了一些重要的讲给我听,比如:去掉口头语、降慢语速、别慌着持续的说,停顿不会影响什么、适度的走动走动……,并鼓励我说这东西都是你最清楚的,你把你最清楚的东西说出来就行了,这样想想就会大大降低紧张感了。

经过这次临阵磨枪,总算还是上台讲完了。对于上台向公众分享这事,我一向认为我是干不了这事的,也干不好,但其实真的开始以后你会发现你认为自己不能干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干的,相对于经常做的事情,你认为干不了的事情一旦开始尝试之后,你会投入更多的关注,会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最终结果要比你预期中好很多。

相反,认为自己能干好的事情却往往干不好,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往往会站在过去经验积累基础之上产生误判,在自己的舒适区内理所应当的认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往往事与愿违,这在以往的工作中经常碰到。以前在做程序员的时候,在经历的项目中,凡是涉及到类似业务范畴内的项目,在项目开始时总觉得能干的比以前好,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这样,不是进度延后,就是成本太高,质量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这样的例子有不少。

我们会碰到很多自己认为做不了的事情,自己认为和实际上终归有很多不一致的时候,只有试过以后才能知道能不能做,勇于尝试可能会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从而为自己打开一扇新的门。

2. 更清晰与深入的认识要做的事情

这次的分享的内容主要跟现在团队在做的产品有关,经过前前后后的折腾,对产品的认知度更清晰与深入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认知度更清晰与深入,体现在在扩大产品的应用范畴后,整体上反而简洁了很多。对于一个互联网软件产品来讲一旦启动,从功能、商业模式、应用范围等任何一方面都能迅速的让产品变的庞大复杂,要再次让它简洁就很困难了。

借助这次的分享任务,从头到尾不断的重复,向不同的人说产品,结合各种反馈,将各个环节打散,重新组合。引入了人、应用场景,以故事讲述我们的产品能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会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建立对产品的总体认识,然后再进入怎么实现这些应用场景,使得产品不是空中楼阁,是有能够落地的技术与合作方作为支撑的。

对于分享,主要是将内容传递给受众,在这方面没有达到想达到的目标。但在产品建设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时间段能够重复的对产品进行梳理,这对继续开展工作无疑是有帮助的,当事情趋于变的简洁时,更容易让人理解,使得看上去庞大想象不那么令人生畏,能够更清楚的知道我们现在在哪一步,怎么到达下一步,哪些可能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先期必须要做的。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比以往寻找更广泛的素材,结合各方观点对自己建设的产品查缺补漏,在这个过程中势必对要面对的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行业了解到越多,才有可能建设更满足于这个行业的产品,发现行业中用户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能够产生的价值,这样会降低试错成本,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提高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在群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传播与交流,需要各种沟通,相比于文字,说话是每日都要进行的事项,为了能够在群体中更容易被人认可,充分融入你想融入的群体,把话说好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想要说好话就要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在于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有所准备,建立说、听、修正的循环就会提高沟通能力,你要说给谁/听谁说,说什么/听什么,怎么说/怎么听这些是分享中需要考虑的,不同的场合多加练习就会提高沟通能力,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可以锻炼,比如会议、竞聘、工作汇报等等都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机会。

沟通在日常工作协作中无处不在,而且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大,沟通显然占据很大一部分的成本,在刨除采用组织扁平化、减少会议等方式降低沟通的路径长度及层级深度之外,团队整体的沟通能力的高低会极大的提高整体的协作能力,这样的群体更显的亲密无间,团队在同一个频率上产生的叠加是及其强悍的。基于此,以后不但自己要多说说,也要创造机会让所有人都多说说。

4. 会拓宽知识面

在之后的这一个多月时间内,我相继阅读了《TED TALKS 演讲的力量》《主宰演讲台》这两本书,通过系统性的阅读,建立了对演讲方方面面的初步认知,在阅读过程中与我那位专业同学给我说的互相印证,竟然无出左右,这个过程也是挺有趣的。要搁以前很大程度是不会阅读这方面书籍,当开始尝试以后很大程度上你就想了解的更清楚一些,无形中就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能做更多的事情,胡适先生在其《人生有何意义》中对为什么读书说到「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我想对于分享也同样如此。

最后,感谢这次的任务,对自己是一次挑战,收获的目前仅仅停留在知道这里,要想应用仍需要不断的实践,从平常的沟通交流中多加锻炼,慢慢提高,争取早日做到像开车一样,从分解动作学起,最终成为一个老司机。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记一次系统升级导致的黑屏

在苹果电脑系统升级时如果遇到问题,可尝试采用重置 NVRAM 和重置 SMC 来解决问题,以下是这次在升级苹果最新系统时遭遇黑屏现象及经过重置最终解决问题的记录。

从去年开始使用苹果的笔记本「MacBook Pro」以来,处理日常的工作及平常的使用体验均非常良好,基本没有碰到死机蓝屏等现象。12月15日收到 macOS Sierra 10.12.2 的升级提示,一般情况下,碰到升级的提示我会等一阵子再行动,在此期间会观望一下,看看各路的反响。毕竟对于我来说,使用 Mac 电脑属于新手,平常又主要偏于使用,不常折腾系统。第二天当开始工作时再一次看到右上角提示「是否重启完成更新……」时,手一抖就让它重启完成升级了,结果随着更新的过程就杯具了,电脑再也启动不起来了,漆黑的屏幕对着我,像是在说:“嘿,哥也是会黑屏的……”。

在黑屏变砖期间其悄然无声,没有任何提示信息,就是长按电源键强行关机也没有任何的提示声音,整个键盘的背光灯同样也没有任何光,大小写转换键的也是没有任何响应,我心想这下可能要去苹果店找售后了,在合上电脑的过程中发现背面苹果 Logo 还在亮着,这为我带来了一丝的希望,我能通过 Logo 灯亮不亮来试试重启大法是否好使。

然而重启大法并不太好用,随着对电源键开开关关,伴随着背面苹果 Logo 亮亮灭灭,屏幕依然是黑漆漆的一片。通过手机在网上寻找看看是否有碰到同样情况的朋友以及解决办法,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一篇在「少数派」上的分享,有提到在更新 10.12.2 的过程中黑屏现象。其中提到从 OS X El Capitan 开始使用了 System Integrity Protection(SIP) 的安全技术对于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进行保护,就是用root用户登录仍然无法修改关键的系统文件,以达到对系统的保护,而 SIP 的有关参数被添加到 NVRAM 中。可能在这次更新的过程中,在更新 NVRAM 时,由于未知原因写入失败,从而导致黑屏,重置 NVRAM 后能够解决该问题。

苹果的网站有「如何重置 Mac 上的 NVRAM 」,具体的

网址: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04063

  1. 关闭 Mac
  2. 启动电脑,Logo 灯亮后迅速同时按下Command、Option、P和R键
  3. 直到 Logo 灯不亮后再次变亮
  4. 松开这些按键

然而完成了NVRAM的重置以后,黑屏依旧,好在伴随着每次开关电脑的重启尝试中,有启动的声音传出,这比悄然无声好很多,但终归还是不能够启动,我想了想关闭了电脑,看来可能需要去苹果店走一遭了,把电脑装好以后我突然想起来常见的 Macbook Pro 重置也应该尝试一下,于是开始找重置相关的信息,还真是找到了苹果技术支持对于重置的建议步骤,除了上面重置 NVRAM 之外,还需要重置一下系统管理控制器(SMC)。

重置SMC(系统管理控制器),更详细的信息请

参见: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01295

  1. 关闭电脑;
  2. 如果未链接电脑电源适配器,请将电源适配器连接到电源与Mac;
  3. 在键盘上同时按下(左侧)Shift、Control、Option键和电源开关键;
  4. 同时松开所有键和电源开关键;
  5. 按下电源开关键启动电脑。

经过了这次的操作后,启动后看见看见了熟悉的登录界面,登录后伴随着系统升级的继续,最终解决了黑屏的同时也升级到了最新的系统,故障排除。

在随后去吃饭的时候我大概想了想,在日常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主要是使用工作范畴内的一些工具,它们属于系统之上的应用,而由于Mac电脑本身的健壮性,我从开始买了这台电脑就没关过机也没出过系统的问题,直到这次。这种情况也就缺乏对系统的基本特性的了解的动力,这跟以前使用 Windows 系统是个很大的区别。

在前两天我开始看 Python 的文档时安装 Python3.5 的时候遭遇了由于权限导致不可写而没有完成 brew link 的建立,这应该跟从 OS X El Capitan 开始使用了 System Integrity Protection(SIP)这项安全技术有关。下午我花了点时间了解了一下 SIP ,苹果网站上有简单的描述,维基百科上更详细一些,具体的地址分别如下。

https://support.apple.com/en-us/HT20489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stem_Integrity_Protection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能够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以辅助我们解决碰到的问题,但在看文档的时候应该仔细一些,其实在苹果官方文档中重置 NVRAM 的说明的最下方关联的就有关于系统管理控制器重置的链接,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两者是有关联关系的。从刚开始我对于 NVRAM、SIP、SMC 是一点都不了解的,一个下午的时间也算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使用系统的同时还是应该增强对系统的一些了解,比如重置及恢复、每次更新的特性等,这些故障总会与你不期而遇。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胡思乱想:送报纸和速递

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大河报」的一个分发点,偶尔在早上能看到不少穿着带有该报纸 Logo 衣服的工作人员,在给报纸的派送做进一步的分拣与打包。从我的直观感觉来看,报纸分发的数量还算可以,至少有不少人在工作,相比受互联网冲击下关门的纸媒来说要好很多,但应该远远赶不上其辉煌的年代,说实在的,现在能看到这样一个报纸分发点对我来说感觉还是挺意外的。

双11过后的一天早上路过这里突然发现堆了一地的包裹,抬头一看原来不仅有报纸,还有速递。要不是有这一地的包裹,可能很难发现还有速递。在心智中一般会把报纸归为大众传播的载体,很难将其对应到快递行业。对于隶属于报业集团的报纸做起了快递其实挺让人好奇的,我就大概查了查,发现注册的时间还挺早,来自官网的信息是在2003年注册的,比顺丰、圆通、中通要晚,除了晚顺丰10年,比圆通「2000年」、中通「2002年」其实晚的并不是很多,在当时具有这样的想法难得可贵,可以说挺超前,令人佩服不已。

当时「大河报」的日发行量超过80万份,并且是处于上升趋势的,随着发行量增长,分发点应该也会在河南省星罗密布,站在现在如果从速递来看可能在本省内更具优势,但对于其当时价值网络内的核心来说,报纸和广告就赚的盆满钵满,而快递则在价值网络之外,就算是有这样的前瞻性想法,其获取的资源应该也是极其有限的,况且对于报业集团这样的企业来说开展快递业务在当时应该算是不务正业的。站在今天看过去,可能对于当时具有这样前瞻性眼光的人来说应该有些许的遗憾。

在13年后的今天这么干就被称为是跨界,在报纸这个日渐衰落的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只是不知道面对顺丰、菜鸟、中通、圆通、韵达不知道还有多大的成长空间。其实在传统行业中从来都不乏高人,能够在很早的时候看到新的增长领域,但或沉浸于眼下的辉煌,或迫于增长压力最终与新的机会失之交臂,委实可惜但又无可奈何,从现在看过去很多事情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但站在当下可能就很迷茫,就像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最终被数码相机给击败,站在数码相机被发明的当下,判断未来无疑是困难的,同样站在报纸还是获取信息主要路径的当下,我们可能更看重报纸承载的信息而不是配送的网络。

全力的服务着自己的用户,在全力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做着最佳的市场推广,也收获了超预期的收入增长,一切都挺好的,这一切都没做错,可突然有一天发现市场不再属于你了,这就像《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的那样,一个企业越成功,它的做事方式,决策方式,流程就越适合当下的市场,而对于新市场就很容易错过。

当尝试进入新的市场或尝试使用新的经营方式总会与现有的做事方式、决策方式、流程相冲突,其后面对应的是在不同理念下你能够获取到多少资源,以及你能够多大程度上很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源。企业常常通过收购新兴市场的小企业尝试融入现有企业,或通过改造现有公司的文化、流程进入新兴市场,这两种方式阻力很大,十有八九可能最后不了了之。通过成立新的企业或机构来进入新兴市场可能会更好,但依旧会对现有企业的当下经营模式产生影响。

试猜想一下送报纸与送快递的情况,当时促成成立快递公司的人看到在送报纸的过程中建立起来自己的配送网点,又有自己的配送车队,应该还可以送其他东西,这使得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展新的业务成为可能,而且能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实际经营中,当时的环境还没有那么多针对个人需要运送的小件东西,在对资源的重复利用上,不管是对人、车、配送网点的重复利用,肯定会对对现有的经营产生影响,进而就会存在经营理念的碰撞,如果不利用吧,当时市场还属于初期,风险很高不说,还需要极大的投入,投入就会减少当时主营业务的营收,这样周而复始就到了现在,当然这是我猜想的。

我现在能想到的尝试办法是,不应该想着利用现有的资源,设法从现有资源中争取到最小化的资源,小到足以完成业务的闭环验证即可,独立经营,结合当时市场配送的需求快速尝试几个方向,这样的验证一方面是尝试找到机会,另一方面通在验证过程中的不断修正建立最优的流程。

想这些主要是因为现在我们团队在做的事情多少跟这种情况有点类似,我们团队目前在做医药连锁零售O2O相关的产品,对其中最基本的应用场景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感冒了->拿出手机->通过微信或我们的App下单买药->订单发送到离用户最近的自营药店->30分钟内药品送上门->同时向用户手机微信或App推送药品对应疾病的若干健康知识」,团队获得了投资,以独立的公司在做产品的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了产品的开发,但是落地验证的预期时间被延迟了,在整个业务闭环中我们缺乏药店这个资源,预期合作的整个业务团队隶属于两方,如尝试开展我们这种新的方式,势必要有运营人员的投入及药店的投入,而且还有理念的碰撞或融合,这必然会对现有的经营产生影响。这种延期值得警惕,因为很可能就会失去时间窗口期。对此在接下来可能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从合作方以外找到缺失的资源尽早开始验证,其二努力争取到最小的闭环中缺乏的资源来尽快验证。

就像送报纸与送包裹一样,如果把报纸与包裹看作是物品,那它们都是给用户送需要的东西,在给用户送药上同样也是如此,如果从其它的视角来看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况,比如报纸是人获取信息的载体,药背后承载着人对健康的诉求,很多行业都有连锁零售,从这些不同的视角看过去或许都有不同的机会,或许我们应该尝试用多种方式看待我们的工作,拓宽工作涵盖的面,在面中找适合当下的点来尝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电脑与手机中常用的一些工具

每天使用电脑与手机在目前是一种常态,今天说说我在电脑与手机上常用的一些工具「应用」,这些工具在日常中占用了不少使用时间,且有进一步向移动端靠拢的趋势。

电脑主要在工作中使用,由于工作的内容的逐步变化,使用的工具也在逐步的变化,在数量上呈减少的趋势。两年前更换了Mac电脑后,偏爱使用系统自带的原生应用。

浏览器目前主要使用 Safari ,在SS的配合下「Shadowsocks」进行信息的全方位浏览与查看,足够用于日常的使用。另安装了Chrome和Firefox,在浏览信息时前端不太兼容的时候使用,日常使用较少。如果是在Windows系统下Chrome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文档,幻灯片、表格处理方面也是使用系统自带的iWorks套件Pages、Keynote、Numbers,目前基本能够满足使用,只是每次都需要进行格式的转换,略微有些不便。Windows系统下Office和Wps是经常会用到同等工具。

XMind是一款脑图工具,主要用于将思维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在思考要做的工作及读书归纳总结的时候使用它还是挺好用的,有一个提纲性的东西对于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总是清晰与方便的,免费的基础功能足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使用。

奇妙清单是一款任务清单的应用,用于记录及处理待办事项,可以团队作业,一切可以用清单方式罗列的都可以用用,比如购物清单、出差携带物品清单等等都可以尝试用用,与日历结合使用,效率倍增。系统自带的原生应用「备忘录、提醒事项」已经足够好用,使用它一方面是简单好用,另一方面是它支持全平台使用,支持Windows、Mac OS、iPhone、Android。

有道云笔记是一款笔记类的应用,可以处理与笔记有关的一些事情,如果有写笔记的习惯,或有收藏文档的癖好,可以尝试用用。笔记支持Markdown语法的写作,在Windows系统下与其集成一体的有道云协作可进行团队工作协作,一方面可用于交流,另一方面可用于工作文档的沉淀。

圈点是一款截图标记的小工具,可以方便的进行截图然后在图片上做标记、打马赛克、写文字等等,常用在需要针对图片交流的时候,比较方便。

以上是在电脑中目前常用到的工具,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工具也在日常中使用,但不那么通用,比如:VirtualBox、StarUML、Typora、Axure、Eclipse、XCode、Android Studio等,就不多说了,下面说说手机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上面介绍的工具中除了XMind和圈点,其他的同样经常在手机「iPhone」中使用,内容和操作是互为同步的,这在使用上极具效率。

微信读书是目前在我手机上占据使用时间第一的应用,正如其名,这是一款读书的应用,喜欢用手机读书的朋友可以尝试一用,书的数量还可以,书的编辑也越来越好,从最开始的错误不少到目前逐渐变好,变化挺快。最大的特点是微信的朋友关系链对这个应用是开放的,能清晰的知道一本书的读者及其想法,有助于进行图书的选择与购买,另外会根据阅读时间奖励书币,书币则可以用于图书的购买。

即刻是按照话题提供信息一个应用,是我日常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主动体现在你只有订阅了话题,你才会获得该话题的信息,对于喜欢主动阅读的人,这个应用应该蛮好。

多邻国是一款外语学习工具,支持多个语种的学习,目前用于英语的学习,大概每天会占用10分钟时间,课程以专题形式组成,设定目标对应的经验值,完成每日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专题,进一步解锁新的专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游戏方式学习的工具,课程内容有单词图文选择,语言互为翻译,有口语朗读,挺有趣。对了,这个工具还有社交功能,不过我还没使用。

1Password是一款管理密码的工具,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网上活动,大多都需要密码,为每个创建单独的密码很难记住,一个良好的密码管理还是蛮需要的,我使用这个工具进行密码的管理。

小密圈是一个社群工具,可以建立私密小圈子,小密圈可以作为团队协作的一个工具,可以作为知识变现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网上的私人虚拟会所,有免费的圈子也有付费的圈子,目前主要在几个圈子中获取知识。

另外一些工具与我所工作的行业有关,比如使用Next来看看每周都有什么互联网的产品产生,用开发者头条来看看开发者关注的话题都有哪些?偶尔用用知乎和豆瓣,还有Quora和Hacker News,这些加上原生应用基本就是我日常会使用到的工具,当然还有微信、QQ及银行的客户端这些就不说了。

Android手机目前用作备用手机,以体验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为主,除了1Password和iOS原生的应用之外,其他的都有对应的版本可供使用。

除了用于专门用途的工具之外,大部分的工具在目前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不同的设备之间是同步的,或趋于向这个方向发展,这让用户使用中方便了很多,甚至在设备间都可以完成复制和粘贴了,真是随时可用随处可用,从软盘时代、光盘时代、U盘时代到网络时代,旨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工具也在演变。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