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5 本书:2024 年第 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一季度结束,照例对自己在此季度中读的书做一番回顾。

今年是从马亲王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开的场,读完后顺着在微信读书上把马亲王的其他书也读了读,都还不错,我个人尤其喜欢《太白金星有点烦》和《长安的荔枝》。整个一月份基本上都是在读小说,进入二月份后,开始看技术、科普、经济、社科、历史等相关的书籍,一直到三月份结束。

在后两个月中读到书中,经济类有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技术类的《程序员修炼之道(第2版)》和《代码整洁之道:程序员的职业素养》;科普类中的《昆虫记》和《一个数学家的叹息》;社科历史中 TK 教主推荐的吴思三部曲看了《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两本,顾衡老师讲评过的《国家的视角》;行为心理类读了希思兄弟俩《行为设计学》系列剩下的三本(去年读过一本);访谈类的《多谈谈问题》;季末则读了豆瓣鉴书团活动提供的美食随笔《走南闯北吃东西》,这些书根据兴趣闲时都可以翻阅一二,反正我读着都不错。

在读到的这些书中,有 5 本值得在季末进行一番记录与回顾,顺便推荐一波,记录的次序仅表示时间顺序。

这本书是季末读完的,是豆瓣鉴书团活动提供的书,是高文麒先生的美食随笔,我对高先生一无所知,看介绍好像他在美食行业挺有名,读之前以为是专家推荐的美食清单,以方便读者在方便的时候按清单品鉴一番,结果一读才发现并不是,这本书在季末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我是一个俗人,好吃点东西,但吃不出个所以然来,吃到好东西也就来一句「我艹,好吃」这样的,然后可能下次还去吃,也就这样了。这本书介绍美食则不是这样的,不单介绍美食,还引出美食背后的起源、发展、民俗文化及历史渊源,将食物讲得清楚素雅,引出其本真之味,作者不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整本书分为四部分「人间至味、地方风味、四时有味、浅谈洋味」,作者一共讲了整整 50 味,行文素朴清雅,偶有轻松逗趣,三五页就将一味介绍的清清楚楚,读起来一味味美食从书中跃然而出,香气扑鼻而来,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烹饪大师,在文中给出了食材选用及烹调方法,以至于读起来觉得作者在书中做的那一味才是最香的,比如「人间至味」开篇老北京炸酱面这第一篇我就读出了这样的感觉,当然作者也并非全无推荐,还是有一些推荐的,比如外地人在北京去哪里吃一口地道的家乡风味。

除了美食,我在书中还收获不少新知,比如对川菜的辣的认识可能需要修正,作者介绍说四川吃辣不过两百多年,顺带引出川菜的「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对于大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五优稻、五优稻 4 号对应的品牌以及作者的蒸米方式。对只做过咖喱鸡块的咖喱这个来自印度的十三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当然还有很多,比如粤菜为什么先上一碗汤,五味之外的鲜味等等,可谓收获满满。

当每种食材和味道对应到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趣味和历史变迁的时候,这种美食就鲜活了起来,这些年工作期间也在不少地方吃过作者介绍的美食,一边读着一边回想吃过的美食,感觉那些吃过的美食在回忆中顿时丰满了许多,爱好美食的人不妨读读看,看看一个有文化的吃货是如何看待美食的。

最后说说略感遗憾的地方,在地方风味这部分的随笔中,没有看到介绍粤菜和湘菜,以及云南、西北等地的菜系,可能是我贪求太多了,但这种写美食的方式我真的挺喜欢,希望作者得闲时不妨再多写写。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 TK 教主的推荐后收藏到书架中,在网上被称为「吴思三部曲」,包括《潜规则》、《血酬定律》和《我想重新解释历史》这三本,这次读了前两本,两本读着都不错,我自己更偏爱《潜规则》这本。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能够让人明白社会中一些实际运行的规则,这些规则隐藏在正式的规则之下,不成文又处处存在,作者将这种实际上人们真正遵循的行为规则称为「潜规则」。

书中提供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历史故事,故事来源于史书的记载,通过对故事的剖析,将社会最深处、最黑暗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读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启发就是能够让人重新审视现实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对历史会有另一面的思考。我们也可以借助书中一出出的历史故事来观古思今,便于我们审视现实,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中的问题,指导我们的个人行为和决策。

这本书大名鼎鼎,买来很久了,断断续续偶尔翻看几页一直都没有读完,这次拿起来重新开始把它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通俗易懂,对于大众阅读比较友好,不论是经济学原理的十大原则,还是需求和供给对于市场的影响,抑或是弹性、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竞争等等,作者对于这些的介绍都使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进行,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语言简洁之外,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问题,将经济学的这些研究对象跟实际结合了起来,进一步方便理解。

尽管语言与解释比较简洁,我读着感觉依然比较枯燥,这可能是大部分教材类图书所具有的特点之一,读完好在对于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相较于日常道听途说的正式定义」,也大概了解了供需对市场的影响,价格如何形成,不同的弹性在实际是如何应用的、生产成本和收入不平等等等。

困惑依旧很多,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理性人假设这个前提在实际中的有多大出入?第二是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平衡这个过程会有多久,达到供需平衡中间的过程和时间牺牲了什么?

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读完以后会尝试用经济的这些原则分析日常的事物,看什么都是钉子,想挥舞这把锤子捶两下,大部分都无果。但用经济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一方面确实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逻辑性的锻炼好像挺有帮助,并且能够提高分析能力,这确实是实打实的。

想想也是,涉及到资源分配、决策和人类行为,这得是多复杂啊,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基本的原则和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就行,先混个了解,这本书可能是挺好的一个选择。

杜牧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咏叹天宝轶事,警示后来的君主。但送荔枝这事是怎么办成的呢?毕竟两千多公里呢,现在飞机高铁轻松搞定,那天宝年间是怎么办到的呢?马亲王的《长安的荔枝》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一个理工科学霸李善德奋斗数载,终于办完了按揭贷款在长安城购置蜗居一套,正意气风发之时,在一场同僚们的酒席中被算计,承接了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的任务。为了家人,李善德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决定放手一搏,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项目经理李善德登场,故事就此展开。

故事是一个历史故事,但处处能见到现在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按揭买房、职场博弈、违规逾矩等等,很多都是正式规则下实际被人们遵守的规则「见《潜规则》」。书中不少地方读完记忆尤深,比如李善德拿着正式的聘书,做了市场调研、设计了原型、验证了方案,撰写了解决方案…… 按照规章制度的流程来开展项目处处碰壁,直到拿了右相杨国忠的银牌,才路路顺通。

马亲王用 9 万多字,在从岭南到长安五千里的距离中,写尽了人生百态,在主人公李善德的精算下,最终还是让长安的贵人吃到了那一口新鲜的荔枝,代价是几十年的荔枝果园尽数被毁,区间各地的农民不堪赋税背井离乡,日夜兼程赶路倒下了无数的骑手马匹,最后仅一人一骑到达长安。

李善德在摸熟「和光同尘,雨露均沾」后,终究是带着众多部门完成了任务,给领导脸上增添了光彩,立下功劳的李善德却快乐不起来,这个理工科的学霸最终在岭南找到了自己的依归之地。

马亲王的这个故事据说 11 天写完,确实厉害,整个故事非常紧凑,可读性挺强,紧凑中也不忘开车,马亲王也是开得一手好车的作家。

如果西天取经是领导们规划的一个项目,西游会是怎样的西游?马亲王脑洞大开用《太白金星有点烦》重新架构了西游,这是一本讲述「天界」职场种种的小说,写的真棒,我非常的喜欢。

佛门老大给他的二徒弟量身定制了一个提升资历的镀金项目——取经,为了扩大影响力给天庭发了个函,让太白金星当护法,协助观音大士……故事从这里就开始了。

人人都想在镀金的项目中占个名额,混个经验,以便将来好进步。那么在各路大佬打招呼下谁才能在团队占一个名额呢?劫难该如何设计才能广为人知又达到目的呢?每个劫难都是一个小项目,如何策划,聘请什么样的妖怪?租赁什么样的洞府?事前策划和事后总结怎么写?费用怎么报销?如果碰到一个不好的合作者又该怎么办?碰到冒名顶替前来喊冤的又该怎么办?八十一难在规划中绝大多数都是表演的,体现了项目规划设计的师徒降妖伏魔,救苦救难,当遇到真正的人间苦难时,该怎么办?成仙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这本书读起来太有意思了,原来天界也如人间界一般,漫天的仙佛也如我们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