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工具

微信升级后公众号有了一些变化,但我还是用不习惯

2018 年 9 月 26 日,微信有了新的版本,升级后的版本为 6.7.3(iOS)。这次更新中对公众号继上一次更新为消息流后进行了再次的尝试,主要表现在:

1、以类似「最近使用」小程序的方式在公众号「订阅号消息」流中设立了「常读」公众号,看字面意思应该与自己经常读的公众号强相关,但具体规则不太清楚,置顶和星标的并不一定出现在常读中。

从字面上理解常读应该随着阅读发生变化,简单尝试发现变化不敏感,并不是常读的却排在了首位,常读中有新内容发布时,会在公众号名称左侧显示小绿点,同时排序前移。

2、属于常读和以前加星标的公众号会在「订阅号消息」流中以标题+摘要+题图的方式展示,而其他的公众号内容展示则较以前进一步收敛,变更为标题+小方块图的方式展示。

这提高了常读的视觉展示空间,增加了「常读」权重,缩小了非常读与非星标的视觉展示空间,在一屏中漏出的信息量多了的同时,信息也有了层级,相对前一个版本,这确实是一个没有回退的不错尝试。

但我还是不太习惯,这可能与我对公众号的使用有关,在我日常的使用中,我把我订阅的公众号当作一本本的「书」来看待,作者可能在写着某一行业的文集,或是连载或是篇篇独立,在这些「书」中我会重点关注一些,为其打上星标,几乎篇篇必读,其余大部分多数时间仅仅只是看看摘要,碰到感兴趣的才会读一下。

所以在我这样的使用方式下,如果要做变更,我更期望的是将重点关注的与非重点关注的进行严格的区分,一部分按照时间显示图文,另一部分显示列表及摘要,这次的变更有点这意思,但混杂在一起不太习惯。

至于到公众号内,在我看来就是到书里面了,那么我觉得就目前来说在「微信读书」中看公众号的体验是比较好的方式,我想公众号是否可以借鉴一下。

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一个大平台中的小平台,除了阅读者这一边,还有平台另一边的作者方,在作者方少有变更,接触到的除了对内容创作的编辑环境有所升级与推出了「订阅号助手」之外少有更新,缺乏对作者的有效激励机制,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内容创作上「起点」已经趟出了一条商业化的路,近几年又有「得到、极客时间」等诸多知识付费类的产品,甚至「小鹅通」,这些应该都可以借鉴一下。

当然就微信现在的这体量,些微的变更影响也是巨大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整体上微信团队应该更清楚怎么迭代,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也就是臆想一下。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常见图表的使用

在信息传递中,除了单纯的文字表现方式之外,将信息可视化也是一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视觉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在某些时候其所传递的信息,会让用户理解起来更简明和清晰易懂。

比如,以文字的方式说明要到某个目的地,要想将这个说明说的更清楚,通常会通过在说明中不断增加标志物来辅助说明,这样一来二去的说明文字就不断的增加,用户阅读起来自然费劲,远不如直接放一个路线图或地图来的简洁明了。

我们通常采用图片、插图、图表以及地图等信息图片的方式完成信息的可视化,其传递的可视化信息依据信息图片的类别不同也会自然不同,其中的图表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图表与数值有关,在对基于数值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常常会采用图表来辅助对数据的阅读与理解。比如企业在月度中对不同部门销售情况做统计分析时,个人销售情况,个人月度消费情况统计等情况下就会常用到图表。

常见的图表有圆形图表、柱状图表、折线图表、面积图表、雷达图表、散点图表等。图表的使用在于对数值选择什么样的图表来展现,不同的图表所适合可视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选择合适的图表,是将数据变得明白易懂的关键。

圆形图表常见的表现形式为饼图和圆环图,在内容需要表现为比率的时候,使用圆形图表是比较合适的,在各内容同属于同一总体的各个部分,需要对比各项内容所占的相对比率时,应该使用圆形图表。其基本特征为:表示整体中各项内容的比率;各项内容总和一般为 100%;不适合绝对数值的比较。

柱状图表的表现形式为方柱形或条形,比较适合用在绝对数值比较的场合下,各项数据按照柱形的长短不同,其比较结果一目了然。柱状图表的表现形式在方向上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 柱状图除了可以进行单个类别的值比较,也可以进行多个类别的值比较,在进行多个类别数据比较时,当多个类别呈现在一个柱形上时,这个柱状图被称为累积柱形图或堆叠柱形图。柱状图的基本特征为:表示各项内容的绝对产别;通过柱形长度表示各项内容的数值;不适合相对比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柱状图表的制作时,坐标轴的刻度值和间距是比较重要的,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会被华丽的数据欺骗。

单项数据的比较

多类别数据比较

折线图表的表现形式是线和点的组合,它是表示变化的一种图表,在时间的维度上展示数据发生的变化。因为图表的形状为线段,故可以在折线图中同时呈现较多的数据。其基本特征为:表现因时间不同而产生变化的数据;坐标轴上某个时间点数据为圆点或圆圈,图由整个线段连接点构成;相比柱状图能呈现更多的数据。

面积图表是在折线图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除了表示数据的变化之外,还能呈现数据细节,每个面积区域最上端的边线如同折线图表一样表示该项数据的变化,每一项的面积则表示细节。面积图表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图表,可以了解整体上的变化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各项内容的各自增减情况。其基本特征为:表现各项内容整体数据的变化;也表现各项内容各自的变化。

雷达图表又叫戴布拉图、蜘蛛网图,从中心开始以放射状发散开的轴线来分散安排某项内容的数值,同时表示不同的性质和其间的平衡性。看起来像雷达,同时也像蜘蛛网。越靠近中心点数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常用来分析各项数据中不同特性的分布及其整体的平衡性,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别越小,表现为越平衡。其支持很多数据的比较。其基本特征为:表现各项内容的性质及其平衡性;可对多组数据项进行比较。

散点图表通过数据的点状散布,表示数据的动向或趋势及其相关性,当有大量数据值的时候,如果要展示数据的分布与聚合情况,或者如果寻找这些数据相关性,或者如果要寻找这些数据的趋势,则比较适合用散点图表。其特征为:通过点表示各个数据相对应的位置;通过点的分布情况表示出整体的动向或趋势。

除了这些常见的图表之外,还有一些经过演变或互相结合使用的图表、用于特定场景的图表。比如各种数据地图就可以将地图与基本图表元素结合起来使用「地图散点图、地图饼图、地图柱状图、地图热力图等」,可在业务流程分析中使用的漏斗图,圆形图表升级版的旭日图,拟物化的柱状图等。

这么多种类的图表的产生大大促进信息的传达与简化,便于辅助人们理解信息与使用信息,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毫无头绪时,试试将数据图表化或许能够从杂乱无章中理出一点点头绪。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MacBook Pro 换屏记

使用大概两年多点的时间,我的 MacBook Pro 开始出现屏幕涂层脱落的现象,开始脱落的部分比较少,不影响使用,而我又没购买 AppleCare ,想着最终需要自费换屏,就忍忍等他扩大后再换,但这玩意一旦开始脱落,脱落的面积就很快的扩大,于是我就在网上查了查,这一查发现屏幕涂层脱落不是个例,好像有不少人中招。苹果给此现象的解决方案是未满三年,非人为损坏情况下会提供免费更换的服务。

于是我开始联系苹果售后服务人员,借此刚好体验一番苹果的售后服务,最后顺利完成了屏幕的更换,把这次过程做个记录,如果凑巧碰到类似的状况,可供参考。

大体的步骤分为三部分,首先要进行预约,其次根据预约上门送检,最后拿回设备。下面具体说说。

预约有两种方式,可以直接通过苹果官网上的提供的技术支持电话进行电话预约,技术支持电话在「联系 Apple」页面中间部分「产品与技术支持」中有提供,可拨打电话依据语音导航完成预约。也可以通过苹果官网主页最下方的「Genius Bar 天才吧」链接进入,在打开的页面中找到「获得有关硬件的现场技术支持」部分,选择其下方左边「Genius Bar」提供的「进行预约」链接完成预约。完成预约后会收到一封主题是「你的 Genius Bar 预约」的邮件。

我用电话完成了预约,比起银行之类的服务电话,苹果的技术支持电话体验要好很多,服务人员对产品的了解也比较到位,预约可以选择直营店也可以选择授权店,我个人的建议是去直营店,比较放心。值得注意的是要搞清楚去送修时需要带什么东西,本次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人员会根据你选择的维修点给你具体的电话,可用电话确认一下,可能需要的是身份证和发票。

按照预约的时间按时上门,尽量按照约定的时间去,到店后需要询问一下,找到负责预约的工作人员,一般需要使用身份证确认一下预约,然后会指定一个地方等待专家对设备进行检测,专家会根据设备的检测情况给你最终的解决方案,检测更多的是看看是不是人为的损坏。完成检测后会给一张维修单,需要签个字,然后告知多长时间能够完成更换。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要做个数据的备份,虽然大部分时间不会影响到数据,但要防止意外。同样也会收到一封主题为「Apple Store 工作授权」的邮件,是维修单维修记录的副本。

虽然是免费更换的,但是维修估价还是写的明明白白,屏幕加人工一共要足足 4964 快大洋,还好能够享受免费更换减免了这部分的费用。维修时间有长有短,我的用了 3 天时间完成了更换,更换完毕后会电话通知,同时也会收到一封主题是「你的产品随时可取」的邮件,带着身份证和维修单,上门拿回设备即可。

大概的过程就是这样,整个更换过程比较顺利,更换完毕后就涂层脱落跟苹果的技术专家简单的咨询了几句,得到的反馈是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给的一个建议是贴不带胶的膜。一旦更换完后,其售后服务期为三个月或仍在售后服务期限内这两者中较长的时间,超过这个服务就需要自己付费更换了,为此我给屏幕贴了一张昂贵的膜,以降低了视网膜屏的清晰度为代价让屏能用更久一些。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号排版的三种方法

好的排版可以使人更舒服的阅读你的内容,完成对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创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排版是必要的。目前我了解的微信公众号排版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原生态、三方工具、个性化定制。

原生态

原生态就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提供的图文消息编辑器来完成排版工作,通过编辑器上方的工具条和右边多媒体按钮组完成排版工作,目前我使用这种方法完成排版,基本上满足我的使用,我的公众号内容主要是由文字组成,对于排版使用编辑器提供的功能很少,我通过以下的方式完成排版的工作。

1. 先在电脑上完成文字的编写;

2. 填写文章标题及设置题图;

3. 以纯文本的方式将内容粘贴到图文消息编辑器中;

4. 段落的首行不缩进,使用编辑器「行间距」按钮调整段落行间距为 1.75 ;

5. 段落间以两个空白行进行分割;

6. 末尾放置公众号二维码「正如在本文最后放置的二维码」。

 

经过这 6 个步骤后,就完成了排版。如果能直接使用编辑器略微增加点字间距,将字体颜色略微变淡一点可能阅读起来更舒服一些。

三方工具

有排版的需求自然就有解决这个需求的工具产生,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排版,有很多的第三方工具,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微信排版」能找到一大堆工具可供使用,这类工具一般提供各种样式的模板、元素以供选择使用,可在图文消息的头部尾部及各个段落选择不同的元素及样式完成排版,同时这类工具一般也提供一个编辑器来供实时查看效果,自己达到满意后,将第三方工具编辑器中的内容复制到微信公众号图文消息编辑器中即可。

如果要用第三方工具来完成排版,将搜索到的工具逐一尝试,选择自己用起来最有效率的即可,多加使用自然就纯熟,在能够轻松驾驭内容之上,可选择用工具点缀内容,提高整体的美感。

个性化定制

还有一种,就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了,个性化定制需要完成两部分的工作,第一是要请设计师设计个性化的排版,第二是在微信公众号中实现个性化定制。

设计这部分就不说了,通过沟通交流设计师会完成的很好,当然也可以自己完成设计,设计完成之后需要在公众号中实现设计师的设计,这需要懂一些开发技术,由于微信公众号是以网页进行展现的,所以要懂一点网页设计开发技术,需要了解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CSS(层叠样式表)。

主要工作是用 HTML 完成图文消息文档的结构及内容,在文档结构各个元素上应用 CSS 达到与设计师设计的具有相同的效果,这部分的工作其实就相当于第三方工具中的提供的模板,只不过这个模版是个性化的,属于自己独有的。

举个例子,比如可能每个段落的行间距为 28px ,字间距为 1px,字体颜色为 #646464,字体大小为 15px,内容在边界内换行,阅读起来会更舒服一些,我需要给每个段落的 HTML 标签 p 增加 CSS 样式。

threestyleforwechat_03

将这些增加了样式的网页代码粘贴到微信图文消息编辑器中,发送到手机进行测试修正,最终达到跟设计的效果一致,这篇文章的排版效果是按照上面所描述的,对比以前的文章阅读起来是不是要略微舒服一些?

实际使用中将设计转为网页还是有不少工作要做的,如果确实有需要个性化定制,这部分工作可以请开发工程师来帮助完成。每次都这么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考虑将排版自动化,可以使用脚本程序将你用于写作工具生成的网页中的标签替换为你定义的 CSS,并对应的引入 CSS 中使用的资源,这样就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排版。

平常阅读中碰到的公众号中使用工具的比较多,原生态的也不少,自己个性化定制的略微少一些,不管怎么样,在我看来好的排版能够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更舒服,获得更好的体验,从内容主体出发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电脑与手机中常用的一些工具

每天使用电脑与手机在目前是一种常态,今天说说我在电脑与手机上常用的一些工具「应用」,这些工具在日常中占用了不少使用时间,且有进一步向移动端靠拢的趋势。

电脑主要在工作中使用,由于工作的内容的逐步变化,使用的工具也在逐步的变化,在数量上呈减少的趋势。两年前更换了Mac电脑后,偏爱使用系统自带的原生应用。

浏览器目前主要使用 Safari ,在SS的配合下「Shadowsocks」进行信息的全方位浏览与查看,足够用于日常的使用。另安装了Chrome和Firefox,在浏览信息时前端不太兼容的时候使用,日常使用较少。如果是在Windows系统下Chrome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文档,幻灯片、表格处理方面也是使用系统自带的iWorks套件Pages、Keynote、Numbers,目前基本能够满足使用,只是每次都需要进行格式的转换,略微有些不便。Windows系统下Office和Wps是经常会用到同等工具。

XMind是一款脑图工具,主要用于将思维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在思考要做的工作及读书归纳总结的时候使用它还是挺好用的,有一个提纲性的东西对于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总是清晰与方便的,免费的基础功能足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使用。

奇妙清单是一款任务清单的应用,用于记录及处理待办事项,可以团队作业,一切可以用清单方式罗列的都可以用用,比如购物清单、出差携带物品清单等等都可以尝试用用,与日历结合使用,效率倍增。系统自带的原生应用「备忘录、提醒事项」已经足够好用,使用它一方面是简单好用,另一方面是它支持全平台使用,支持Windows、Mac OS、iPhone、Android。

有道云笔记是一款笔记类的应用,可以处理与笔记有关的一些事情,如果有写笔记的习惯,或有收藏文档的癖好,可以尝试用用。笔记支持Markdown语法的写作,在Windows系统下与其集成一体的有道云协作可进行团队工作协作,一方面可用于交流,另一方面可用于工作文档的沉淀。

圈点是一款截图标记的小工具,可以方便的进行截图然后在图片上做标记、打马赛克、写文字等等,常用在需要针对图片交流的时候,比较方便。

以上是在电脑中目前常用到的工具,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工具也在日常中使用,但不那么通用,比如:VirtualBox、StarUML、Typora、Axure、Eclipse、XCode、Android Studio等,就不多说了,下面说说手机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上面介绍的工具中除了XMind和圈点,其他的同样经常在手机「iPhone」中使用,内容和操作是互为同步的,这在使用上极具效率。

微信读书是目前在我手机上占据使用时间第一的应用,正如其名,这是一款读书的应用,喜欢用手机读书的朋友可以尝试一用,书的数量还可以,书的编辑也越来越好,从最开始的错误不少到目前逐渐变好,变化挺快。最大的特点是微信的朋友关系链对这个应用是开放的,能清晰的知道一本书的读者及其想法,有助于进行图书的选择与购买,另外会根据阅读时间奖励书币,书币则可以用于图书的购买。

即刻是按照话题提供信息一个应用,是我日常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主动体现在你只有订阅了话题,你才会获得该话题的信息,对于喜欢主动阅读的人,这个应用应该蛮好。

多邻国是一款外语学习工具,支持多个语种的学习,目前用于英语的学习,大概每天会占用10分钟时间,课程以专题形式组成,设定目标对应的经验值,完成每日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专题,进一步解锁新的专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游戏方式学习的工具,课程内容有单词图文选择,语言互为翻译,有口语朗读,挺有趣。对了,这个工具还有社交功能,不过我还没使用。

1Password是一款管理密码的工具,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网上活动,大多都需要密码,为每个创建单独的密码很难记住,一个良好的密码管理还是蛮需要的,我使用这个工具进行密码的管理。

小密圈是一个社群工具,可以建立私密小圈子,小密圈可以作为团队协作的一个工具,可以作为知识变现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网上的私人虚拟会所,有免费的圈子也有付费的圈子,目前主要在几个圈子中获取知识。

另外一些工具与我所工作的行业有关,比如使用Next来看看每周都有什么互联网的产品产生,用开发者头条来看看开发者关注的话题都有哪些?偶尔用用知乎和豆瓣,还有Quora和Hacker News,这些加上原生应用基本就是我日常会使用到的工具,当然还有微信、QQ及银行的客户端这些就不说了。

Android手机目前用作备用手机,以体验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为主,除了1Password和iOS原生的应用之外,其他的都有对应的版本可供使用。

除了用于专门用途的工具之外,大部分的工具在目前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不同的设备之间是同步的,或趋于向这个方向发展,这让用户使用中方便了很多,甚至在设备间都可以完成复制和粘贴了,真是随时可用随处可用,从软盘时代、光盘时代、U盘时代到网络时代,旨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工具也在演变。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