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笔记

推荐 5 本书:2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在第一季度,我在读过的书中选了 7 本我读着不错的进行记录,见【推荐 7 本书: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如今第二季度过完了,延续上个季度的做法,在第二季度中读过的书中,有五本读起来不错,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1- 《心若菩提》

第一本是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这本书其实想看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翻开。我自己的感觉是读电子书所占的时间比较多时,看实体书就有些被遗忘,这本书电子版一直没上架,算是被其他电子书的阅读耽搁了。这个季度开始突然想起了在去年年底看过的《美国工厂》这个纪录片,然后就拿出这本书开始翻了起来,一通读下来之后,还挺有收获,对比电影我更喜欢这本书。

书中有不少地方蛮有启发,比如跟着父亲做生意,这在很早就有了的历练;在特殊时期解决各种配额那部分建立的人脉;还有在选择做什么的时候,利用标杆和与标杆之间的距离来丈量一番;在各地对老厂的收改中与地方的博弈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比如几次的求签问卜。整本书写的通俗易懂毫不晦涩,读起来很轻松,值得一读。

-2-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第二本是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这是郭建龙帝国密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另外两本分别是《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和《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我以每年一本的速度读完了这三本书。从书名可以看出,郭建龙从财政、哲学、军事三个方面对古代中国进行了解读,这三本书都值得一读。

读这本《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感觉没有另外两本书写的精彩,解读军事从地理与环境的角度出发但却没有提供地图让人读起来很吃力,我是配合在电脑大屏幕打开电子地图来一遍读一边对应到具体的地点。

虽然没有地图值得吐槽一下,但沿着地理的脉络一览古代中国的军事战争还是很有收获的。比如为什么是从关中开始,再到中原,再到南北对峙,在冷兵器时代,据险可守,从这点来看北方确实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对于地图的吐槽另一面也表示当年地理知识学的是一塌糊涂,其实以前总是不知道学地理有什么用,现在想来是缺乏从整体的地理框架演变为具体的地域及地点,以及在这个框架下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人毕竟生活在实际的地理空间,这些地理之间的纵横交错与环境的依托是不相同的,这之间的不同随着竞争在演变,到国家这一层的征战就依托这些具体的地理空间在进行。

-3- 《东晋门阀政治》

第三本是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我给打了五颗星,这是在第二季度我唯一给打了五颗星的书,对于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不可错过。从书中的行文来看,田老师治学非常严谨,能够在阅读中感到田老师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对东晋这一百年的门阀政治阐述的非常清晰。

这本书我开始看是比较早的,但是看了开头一点后看不下去,断断续续尝试几次后就先把它放在一边了,这本书并不好读。为什么当时我选择读这本书呢?

很早以前,在我每次回忆起中学读历史的时候,记忆中对于两晋南北朝这段时间几乎没怎么提及,这让我一度认为这段时间非常短暂,但后来我才知道,两晋南北朝这段时间足足有 300 多年呢,这一点也不短暂,那么这段时间中国都在发生些什么呢?于是就产生了那么点好奇心,但这个好奇心并没有达到让我马上搞清楚它,但她就像埋在心里的一个引子,在读到的书中涉及到这段时期的内容时,这个引子就会浮现,在最近几年读的几本书中,郭建龙的帝国密码三部曲中从财政、哲学、军事三方面均有涉及到两晋南北朝,郭老师的书让我对这段事情大概有了个印象。

那这本书就是在读完《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后发现的,并准备看一看,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看不进去,直到最近又重新拿起来开始看,这一看就有点味道了,气味对了也就顺畅地一气读完了。随着阅读,对这段时间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了,就目前来看,这段时期是挺重要的一段时期,基本上在魏晋南北朝完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为下一次在一起提供了基础。

东晋门阀政治从「王与马,共天下」始,终于「王与马,失天下」,只不过是此王非彼王,这一百年挺有意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能维持这么久也实属稀罕,只能说这三者刚好构成了一个平衡状态。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中,南方完成了广阔的土地开发和儒道释等文化的碰撞与扩展,北方则带来了各民族的普遍进步与大融合。这就为下一次的大一统做好了准备,历史在变化之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延续。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作者并没有预设什么,他只是尽力的寻找历史内部真正存在的各种线索,细致考证,然后陈述事实,如果找不到那就先存疑放着,这种从细微的着手,层层推进的方式读起来虽然不好读但读进去也是酣畅淋漓。

-4- 《机遇之门》

第四本是多夫·莫兰的《机遇之门》,多夫·莫兰是以色列著名的企业家、发明家和投资人。USB 闪存盘就是他的发明。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写的小故事我挺喜欢。

比如「百门模型」的故事,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你处在有 100 扇紧闭着的门的虚拟世界里,你十分想离开这个虚拟世界,打开每扇门的概率互不影响,对于每一扇门你有 1% 的机会能打开门,有 99% 的可能性会碰壁,…… ,那么逃离这个虚拟世界的概率是多少?

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不少,这些小故事背后传递了作者对创业的理解,这个百门模型就是作者理解的创业世界。一旦开始创业,你就算是进入了一个包含 100 扇门的世界,你争分夺秒地寻找那扇能够向你敞开的门,从而突破并向前迈进…… 如何开启创业的机遇之门呢?

当然还有作者一路创业历程中的发生的各种故事,通过这些故事集,作者把他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团队、困境以及各种心境完整地呈现给了读者。

整本书读起来既轻松,又很有启发,不管是不是创业我觉得都可以读一读。

-5- 《纳瓦尔宝典》

第五本是埃里克·乔根森汇编的《纳瓦尔宝典》,这本书最近比较火,我估计应该还会持续的火一阵子。这本书跟《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有点类似。如书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汇编了一个叫纳瓦尔的人对于财富和幸福的一些观点,也可以理解为纳瓦尔在生活中提炼的智慧结晶。

关于纳瓦尔其人我就不作介绍了,感兴趣的人可以到网上探索一番。上面说到这本书最近比较火其实不大对,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纳瓦尔的输出的内容先火起来了,以至于有人想把这些火热的内容集结成书。纳瓦尔的输出之所以火,在我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纳瓦尔在网络上发表的观点和言论所涉及的内容正是如今大部分人所想要得到的财富和幸福。另一方面是纳瓦尔通过输出这些观点和言论告诉大家,你这么做就能得到财富并收获幸福,你一看说的还非常在理。

尽管每个人因自身境况不见的就能学会,但是纳瓦尔毕竟给出了获得财富和幸福的指南,而且说实在的,读完后确实给人带来启发。比如纳瓦尔对于杠杆的观点输出,如果早看到可能就会早思考和实践,在他眼里,人如果按照二分法的话,可以分为利用了杠杆的人和没利用杠杆的人,进一步指出劳动力、资本、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这些都是杠杆,而我们选择工作也优先要选择存在杠杆的工作,因为只有最大化地发挥杠杆的效应,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和体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书中还有很多地方能够给人带来启发,在读的时候时不时心里会说,嗯说的真对,我怎么从来没这么想过,这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在,不管怎么说向有智慧的人或成功的人学习总是好的。

看这些智慧者的输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非常重视基础性的知识,纳瓦尔也同样如此,我想在这方面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推荐 7 本书: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时间过的还是蛮快的,第一季度这就过去了,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从两位老师的对话中,我读到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依据自身的经验,向自己提出问题,这是一种结合自身经历的思考方式。书中项老师以自己的经历为主,包括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身边的人、碰到的事情和所处环境等与吴老师对谈,看似是在谈话,更多的则是一种对自己的思考复盘与总结。

整本书读下来,两位老师的谈话比较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但不少地方谈着谈着就戛然而止了,这可能是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也或者确实是不好说或说不好。我在读的过程中对于项老师提出的「乡绅」挺模糊,一是没有具体的实例可供参考,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群体里比较德高望重的人,在群体中会被上门请教和拿主意的人,但感觉又不像,我可能还需要再读读。

有了思考和自己观点还得实践,在实践中,项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以「理性」为主导,强调可操作。在思考中有大的情怀和立场这没有关系,但到实践上,你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要做能可操作的研究,顺着这个,在读完这本书后,我顺带着先后读了项老师的另外两本书,这两本书是他的实践和研究之作,分别是《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和《全球“猎身” : 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这本书写的挺好,对我来说可读性比较高,读起来仿佛看到一个既住在这个村中的村民,又独立于村落之外,把村中的种种娓娓道来,把课题调查溶于生活中事件的演变,感觉是在读一本文学作品。

项老师的另一本《全球“猎身” : 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相比浙江村略显仓促,但由于身处 IT 行业,猎身猎的就是 IT 人,读起来倒也津津有味。印度的 IT 产业及人员输出在全球知名是有道理的,他们几乎有一个这个产业的全球性的链条,从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再到终极的目的地北美,他们从一开始所学就是与引领 IT 发展的美国接轨的,培训是成体系的,在这个链条上无数印度人经历了层层的盘剥后,少部分人见证了成功。

读完项飙老师的这三本书之后,突然想起来费老的《江村经济》还没有读,这也是一本人类学或说是社会学的著作,理应凑着这波读一番,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语言很通俗,读完的第一感触是费老写的非常真实,呈现了真真实实的农村人的生活图景。王小波曾在《诚实与浮嚣》中点评到这本书:“现在假如有个年轻人问我,在中国人写的科学著作中,哪本最值得一读?我的回答还是《江村经济》”。这确实是一本人人都该读一读的经典之作。

《把自己作为方法》
《跨越边界的社区》
《全球“猎身”》
《江村经济》

以上四本书都可以读读,如果只选择一本的话,推荐费老的《江村经济》,如果可以再读一本的话,可以读读《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在随后读的书中,《优雅的守卫者 : 人类免疫系统的故事》 这本书值得读读,这是一本有关免疫的科普读物,一方面,免疫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当下又处于的疫情肆虐时期,读它正当其时。

对于免疫力,我经常在耳边听到的是:“我的免疫力弱,我的免疫力强,你应该提高你的免疫力……”等诸如此类的话,真的是这样吗?

读完发现并不是这样的,简单来说,免疫力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它作为一个系统,维持系统平衡是最重要的,如果系统失去了平衡,我们的身体就会反映出一些表象,这些表象告诉我们,系统已经开始工作了,它调动系统的各项功能,它们各司其职,一起协作,努力向平衡自我调节。

这本书作者用了 4 位患者所经历的故事来展开免疫系统的介绍,一方面概要的梳理了免疫的发展史,同时介绍了免疫学在临床的一些应用,作者把故事讲的很通俗易懂,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在疫情肆虐的现在,可以读读看。

《优雅的守卫者》

再来一本一位睿智老人纵观天下的书《李光耀观天下》,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说写的好,在读书的朋友中,隔三差五就会出现这本书的推荐,架不住时不时的看到这样的推荐,书架上也有这本书,索性也就拿起这本书读了读,这书读起来挺过瘾。

他基本上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观察与思考,直面问题并直指问题的关键,正如书名,书中涉及的范围涵盖天下,其中我比较喜欢历史和人口部分的内容,还有新加坡在不同时间的一些选择,当然其他的内容也挺不错,这毕竟是一个身经百战并且亲手操盘者没有保留的输出,而且新加坡发展的确实还挺不错。

《李光耀观天下》

赶在三月的尾巴,读完了以赛亚·伯林的文集《观念的力量》,这同样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观念可以革新整个人类世界,也可以让人类世界步入深渊,这本书索引了以赛亚·伯林思想,涉及观念史、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浪漫主义、教育、民族主义等等。我尤其喜欢分析俄国的部分和分析以色列及犹太人的部分,整本书算上附录中的 3 个主题,共 22 个主题,可选择感兴趣的一读。

《观念的力量》

明天就开始清明小假期了,外出比较添乱的情况下,可以给读书划拨一些时间,拿起一本书,消遣时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法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 5 天完成产品迭代》中,提出了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比较有趣,按照字面意思姑且称之为「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法,其对应的英文为:How Might We,用各单词首字母缩写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 HMW 笔记法。

之所以认为这种笔记法比较有趣,主要因为这种记笔记的方法是用于团队的。在介绍怎么用它记笔记前,先大概介绍一下它在书中被提及的上下文场景。

提及这种笔记法是在书中第一天工作中的一部分,第一天主要工作是确定方向,也就是在 5 天的产品迭代冲刺中,需要确定一个目标,在团队自己努力确定了目标和绘制了故事地图后,基础性的框架就有了,随后再引入专家,引入专家是希望通过专家的视角与专业知识对基础框架进行修正与完善补充。

在交流中,专家会针对目标及故事地图给出自己的见解,交流的受众是团队,交流中专家的视角和专业知识有很大程度会促发好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稍纵即逝,需要记录,如何记呢?而这些笔记又怎么让整个团队获益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采用「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简而言之,HMW 就是一种针对向专家请教过程中团队记录的笔记。

以上就是 HMW 笔记法的基本背景,平常经常听说的都是个人记笔记的方法,讲真的还是第一次听到团队作业记笔记的,所以觉得甚是有趣,一路看下来发现这种方法还真挺好。

相对于不同专家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与不同的视角,团队成员每个人也同样如此,在交流中针对专家给出的信息吸收与观察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促发的灵感同样也会有所差异,而每个团队成员组成的团队又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发起挑战的,如果能够综合不同团队成员的笔记,择优而用,想必会对达成目标具有促进作用。

当然这种记笔记的方式用于个人记笔记也同样有用,因为大体上来讲,这是一种以提问题记录笔记的方式,而很多时候能够提出一个好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能更加快捷的获得答案,甚至在提出好问题的时候问题会给出答案。个人用这种方式记笔记,只需用「我应该如何」为开头,以提问的方式记录笔记即可,比如:

我应该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来看我的订阅号?

我应该如何——设计采购申请审核的核心信息结构?

我应该如何——用视频讲述我们的故事?

那么在书中团队怎么用「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法来做笔记呢?总结一下大概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各自记录汇总整理投票择优

一 · 各自记录

团队成员记录笔记使用便利贴,用粗头记号笔强迫记录简洁容易辨识的信息,在每张便利贴左上方可写上 HMW 后等待并注意听专家的意见,当听到有趣的论点时,把它转化为一个问题并写在便利贴上,写完撕下这张便利贴放到一边,然后继续直到结束。

二 · 汇总整理

在记录结束后,团队全体成员把「我们应该如何」笔记汇集在一起,全部贴在白板上或者墙上,随后把这些笔记进行分组整理,把相似的主题放在一个区域,然后给这些同一分组的打上标签即可,要注意的是分组是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的,要避免追求完美的分组,按照关键字很快的完成分组即可。

三 · 投票择优

投票择优就是给这些汇总分好组的笔记们排一个优先顺序,不要辩论直接投票即可,形成的基础性框架「目标+故事地图」已经是集体讨论的结果,没必要再次讨论。投票区分权重,决策者的权重是成员的一倍,可用不同的贴纸代表不同的权重,每人发放数目不宜太多,毕竟一周时间能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根据择优后的结果,将得票最多的取下来,放入基础性框架中故事地图的相应的环节里,以便完善与修正基础性框架,确定一周冲刺的具体目标。

如果把个人的一摞摞便利贴看成是团队成员各自大脑的产出,那么贴着这些汇集在一起并分组整理后的笔记的白板或墙就是整个团队的共享大脑,这个大脑就让整个团队的所有人都有了受益的可能。同时这种以开放式问题记录的笔记集都有同样风格的开头,便于阅读与理解,加之各环节的操作比较简洁,做产品的时候在团队应用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有机会一定要尝试尝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