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技术

Trello 从使用到放弃

我比较喜欢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发现的各种软件工具,这也算是计算机软件使用这个范畴中「差生文具多」的一种表现,Trello 就是其中一个软件工具。我在维基百科上查了一下,Trello 初始版本在 2011 年 9 月 13 日发布,在 2014 年 7 月将 Trello 独立为单独的公司,2017 年 1 月被 Atlassian 收购。

从现在的记忆中回顾,最初我对它的了解是它是一款看板软件,是由比较有名的「Joel Spolsky」创建的,就是写了《软件随想录》 这本书的那个被称为「程序员部落酋长 Joel 」的那位,当然他也写博客,而且开设博客的时间还相当的早,他还是在程序员中被广为使用的 Stack Overflow 这个问答 「拷贝粘贴代码库」 社区的创建者之一,更多的关于他的信息可以去他的网站 Joel On Software 上寻找。

我很早就注册了 Trello 这个工具的账号,应该在 2015 年或更早些时候,但真的开始用的时候就比较晚了,大概在 2020 年初的时候,我准备尝试用一下,一边摸索一边将数据迁移到 Trello 中,一直用到 2021 年 10 月份,就放弃了,现在来看,放弃主要有如下的几个原因。

  • 在其自身账号跟 Atlassian 整合后使用它越来越慢了,常常在正常情况下打不开;
  • 几个移动设备上的 App 在升级后就不太能好好用了;
  • 整合账号后在需要重新验证身份的时候需要输入两次密码;
  • 有新的在尝试的工具,比如 Notion.

截张图,做个纪念,并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日常使用。

尽管对它的最初认识是一款看板软件,但我在尝试的过程中却打算用它把自己的内容也管理起来,然后针对一部分内容建立行动过程,也即看板,再然后还可以试试协作。

当时为什么想要试试 Trello ,现在实在是想不起来,很大可能是当时看到了某些有关它的信息,然后想着自己也有账号,接下来由于喜欢尝试的毛病发作,就试起来了,官方和使用者多把这个软件产品定位为项目协作与目标管理工具,我用它主要想试试看能否将内容管理起来,在此基础上对于手头上要做的项目进行一些任务分解与跟踪。

我是通过具体的看板进行分类,有了类别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按类别的管理,这种想法根植于从小到大的经验与不断的练习,在日常中我们总是用类别来归纳一些事,以便简化我们应对和认知事物。

而对应到 Trello 中,不同的看板可以看作不同的类别,而看板中的卡片可以看作不同内容的承载容器,可以进一步在卡片上记录对应的内容,在看板和卡片之间可以建立列表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以「阅读」看板为例,如下图。

这里在「阅读」看板中建立了 4 个列表,分别是书库、待读、阅读中以及读完,而列表下的每张卡片则代表了每本书以及每本书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内容。

在书库这个列表中,每张卡片代表一本书,我在每张卡片中记录了书的一些概要信息,并使用标签来标注书的介质和来源,比如电子书的微信读书,Kindle , PDF , iBook 以及纸质书。然后将计划阅读的放到待读这个列表中,在阅读中列表中放入当前正在读的书,并伴随阅读记录阅读笔记,最后读完一本书整理到读完列表中。

其实 Trello 提供的看板及其卡片还是蛮不错的,卡片的内容支持 MarkDown 以及待办清单,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标签进行标注,进一步的分类与组织内容。在卡片的每次操作,都会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也就留下了针对这张卡片的历史操作记录,当然作为一个协作工具,还可以邀请朋友来共建内容「将看板设置为公开的,并邀请朋友共同参与」,总体下来用的过程中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使用也挺流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每个卡片在不同的状态下基本上是基于状态隔离的,但实际上这些卡片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连接性,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加工,然后增加新的卡片或者归档到另外一个工具中,当然在 Trello 中也可以通过附件来做到卡片之间的链接,这算是在内容上一层级的链接,略微有些欠缺,不知道现在的版本是否有新的改变,从软件的出发点及整体架构上来说,这样的变更比较困难。

由于其协作性,在进行项目管理时,有关这些看板和卡片都可以通过 关注和 @某人 连接相关的参与者,以得以使得成员协作开展工作,我在这部分没有使用多人模式,仅仅是把我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管理了起来,包括任务分解、描述以及人员的指派等都是我自己,由于没有多人的实际尝试,这部分就不多说了,但这部分内容是团队使用 Trello 的精髓所在,毕竟它是一款团队协作工具。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团队本来在使用看板,比如在很显眼的地方放一大块白板,上面贴满一个项目各个成员的任务进度,那么可以试试这个工具,而如果你的团队没有使用过这种管理方式,那么这个工具实际上并不一定就能让你的团队适应看板这种项目管理方式,当然可以尝试。

以上大概就是我使用 Trello 的一些回顾,有两个计划,其一是打算丰富一下书库的内容,然后邀请朋友共同探索一下内容的共建与协作;其二是在我自己做的项目中,准备把甲方相关人员拉进来,试试项目过程中的协作,包括项目的整体进度、需求讨论、原型及反馈等,但随着使用越来越慢而且几番更新后手机上经常无法使用,这个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最终就彻底放弃。

最后说说对 Trello 的理解。

基本上 Trello 可以整理生活与工作中的任何资料,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大块白板,使用它的人可以在这块白板上建立无数个列表,要整理什么资料或者要开展某项工作,都可以在这块白板上创建,当然可以对这块白板进行升级,比如变成好多块白板。在这些白板上使用者可以自由书画,拖拽排序,列表可以按照阶段建立,可以按照流程建立,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分类建立,当然自由建立也是完全可以的。

承载内容的是列表中的一个个卡片,卡片同样可以是一个任务,一本书,一份资料,一个想法,一个问题与讨论或一个投票等等,这些卡片可以是动态的(比如按照阶段划分的任务随着任务完成的状态游走在列表中),也可以是静态的(它就是一份资料)。一眼望去是你自己熟悉的分类,展现种种的内容,一览无余。卡片为不同的内容提供多样性的属性,链接、文字图片、待办清单、附件、起始日期、标签、颜色等等,不但丰富卡片的内容,而且提供了进一步的管理。

整体操作比较简单,大量的拖拽操作就跟在板板上移动便利签一样,这大大减低了团队使用的门槛,支持多端多系统,即时同步,多人协作,在多人协作时,每个进入到能进入的看板时,能一眼就看出每个人都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样,以及我该做什么。

搜索功能也还算可以,能够检索到你搜索的内容,Trello 还提供了一些类似于插件的功能,比如投票、日历等等。

整体上来看,Trello 对于本身就使用看板的团队开展工作还是不错的,而且免费的功能足以应付日常大部分的工作,当然其还提供付费的版本,比如对于附件大于 10M 的支持就需要付费。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琐事用它管理起来也能让事情井然有序,如果感兴趣可以试试。不太理想的地方是随着它被收购越来越重了,而且越来越慢了,慢这个事情也不太好说,Notion 也存在慢的问题,这既跟网络相关,也跟内容存储主体与服务所在地有关,这部分不可言说。类似这样慢的或者访问不友好的产品或服务,要看它们提供的价值是否要大于解决网络访问的成本以及你的兴趣。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MacBook Pro 自行更换鼓包电池及升级存储小记

我的这台 MacBook Pro (Retina, 15-inch, Mid 2014) 是在 2015 年上半年买的,它是 2014 款,继上次屏幕涂层脱落(花屏)免费给更换屏幕后,又用了 4 年。对我来说,如果它不出问题应该可以一直用到我不想用为止,因为它基本上还能继续满足我编写程序及日常工作的需要。

可是它就出了问题,最近发现电池鼓包,而且鼓包应该已经有段时间。我是发现上盖合不严,没有以前合上时吸附的那股急于挣脱你手的力量,我从支架上拿下来放到平面时,四个立足点已经不能在桌面保持平衡了。在手机上进行了维修预约,然后在网上进行一番搜索,搜到的电池鼓包解决方案还不少,电池鼓包现象同样也是苹果电脑比较常见的现象,我决定还是先去苹果店看看再说,因为在第一时间我更愿意先看看专业人士的意见是什么。

在等待预约的期间我先把数据做了一下整体的备份,然后把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相关的文档都看了个遍,我其实比较倾向自己进行更换,然后顺道更换一下存储(由于穷,在购买的时候买了 256G 的存储),存储空间在日常使用中实在是捉襟见肘,所以顺道搜索了一番,把更换存储以及存储选用的文档也浏览了一遍,关于这些解决方案文档在这里就不做具体的推荐了,只要上网一搜都能搜到,在最后我会放上我看的一些文章链接。

在约定的时间去店里,完成签到后在等待的区域,发现来处理鼓包的朋友算上我有 4 个,我的电脑时间最老,苹果售后效率还是挺高的,略微的等待之后过来一个美女,她负责这次的售后服务,完成信息的核对后开始检查电脑,对我的电脑的检查其实挺简单,电池鼓包这事一眼望去就很明了了,美女直接给我说解决方案,大概意思是电脑比较老,没有现成的备件,需要下新订购单,大概需要 7 天到半个月,还不一定能有货,并告诉我更换电池会连键盘和触摸板整体一起换掉,费用大概不到 1500 ,当然这费用仅仅是电池的费用,其他不收费「键盘、触摸板」,并说很大可能是没有货,电脑时间有些太长了,2014 年的电脑都 7 年了,并建议应该考虑换电脑了。之后问我的意见如何,需要不需要让她下单订购。在听取了专业人员的建议后,综合了之前我浏览的各种自力更生方案,我决定自己试试,感谢了美女之后,我拿起电脑返回家中,开始订购需要更换的物件。

  • 电池
  • 1T SSD 存储
  • 存储转接(卡)头

以上就是需要采购的物件。

电池我是在京东采购的,根据电脑背后的型号先咨询卖家客服,然后下单订购,电池产品中包括更换的工具以及更换说明书,客服也会给你一个如何更换的视频,服务其实挺到位的,价格也比较便宜,电池适配型号,选择上只是选择品牌,这个没什么太多要说的,选择一个经营年限长一些的品牌即可,我在更换后使用良好,截止到目前并没有发现问题。

SSD 存储这个让我有些选择困难,内心是比较倾向于选择三星的,笔记本本身的 SSD 就是三星生产的,可是能用在 2014 年生产的苹果电脑上的三星 SSD 目前没货「停产」,几经考虑最终选择了西数的,主要是我用西数的移动硬盘比较多,也是大厂。选择移动 SSD 要根据电脑,以及参考有过往经验人的推荐,这个可以在购买转接头的时候向客服咨询一下,看看他们的具体推荐,毕竟他们的推荐都是有案例支持的。最终在京东采购了西数的 SN550。

苹果笔记本的 SSD 接口和通常的 SSD 接口不同,需要加装一个转接头「卡」才行,转接头在淘宝搜一下「苹果转接头」,选择买一个就可以,这个比较便宜,选择一个销量多评价不错的即可。

京东的快递效率一如既往的高效,第二天电池和存储就到了,转接头多用了一天,等货到齐之后准备更换,下面是到货后的图片。

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更换之前要备份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数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使用「时间机器」进行备份,需要准备一个移动硬盘来接纳备份数据。在备份数据这方面多说两句,别忘了在使用时间机器备份的同时,将数据库「比如 MySQL」备份一下,否则数据库就需要从数据文件目录中恢复,这要远比用备份文件恢复复杂和耗时。

电池和 SSD 更换只要胆大心细,千万不能有大力出奇迹的想法,防止静电「电池中有防静电手套」,一般按照操作步骤都是没有问题,我在更换中没有出现问题,顺利完成更换。在更换电池的时候,在拿出老电池的时候要有些耐心,要等溶胶剂充分跟胶接触,不要猛拽,也要小心扎破鼓包的电池。SSD 和 转接头都要推到底,一般会有「咔」的微小声响。

剩下的就是恢复系统了,我没有按照网上说的要用一个 U 盘做一个系统,而是直接使用联网的方式来恢复。同时按住「电源+command+option+R」这四个键等待屏幕上出现一个黑白的地球图标后松手,然后在过程中选择 Wi-Fi,并输入密码,系统就会进行联网恢复,这个过程需要一段等待时间,直到出现「macOS 实用工具」界面。

从实用工具界面选择「磁盘工具」,继续后在磁盘工具左边栏中选择新换的 SSD 硬盘,把它先格式化了,选择 APFS 格式,名称建议跟以前的一样,如果没改就是 Macintosh HD ,分区选择 GUID ,完成后关闭磁盘工具,选择「从时间机器恢复」,在网上的各种说法中有能从这里恢复的,有不能的,不能的居多,一般碰到不能的都是采用 U 盘的方法,我同样也碰到了不能通过「从时间机器恢复」的提示,可是我并没有做 U 盘,我选择「重新安装 macOS Big Sur」完成了从网上的安装,从这点看时间机器在向新硬盘上恢复系统可能多少还有些问题。

安装完毕系统后,然后再用「迁移助理」完成备份的恢复,按照提示并经过等待以后,整个系统顺利完成了恢复,我这里除了 MySQL 数据库和一些服务器的配置之外其他的一切都跟以前一模一样,包括之前所有打开的应用,所不同的是硬盘足够用了,并且速度要比之前快很多,电池也不鼓包了,那久违的上盖吸附力又回来了,也没有碰到网上说的硬盘休眠的问题,又能再战不少年了。

这次更换整体上比较顺利,也有一些失误,总结一下:

  • 应该在采购的物件中增加两项「压缩空气」和毛刷,用于清除灰尘,用的时间长以后多少还是有些灰尘的,我用气筒吹了吹,清理的不是很干净。
  • 数据库要提前备份一下,要不恢复比较耗时,远比从备份中恢复花的时间要长。

最后列一下我在发现电池鼓包以后在网上阅读的一些文档:

  • 换个SSD再战3年,15款MacBook Pro升级1TB SSD,附13-17款升级指南https://post.smzdm.com/p/a783vk9g/
  • Macbook pro 15’ late 2013(A1398型)硬盘升级https://zhuanlan.zhihu.com/p/144419054
  • 15款 MacBook Pro 更换硬盘https://zhuanlan.zhihu.com/p/79265981
  • MacBook 升级 SSD 硬盘指北https://juejin.cn/post/6901549087221514247
  • 从“时间机器”备份恢复 macOS 服务器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02406

另外 ifixit.com 是个不错的网站,各种拆修可谓之详细至极,可惜不太能友好的访问,除此之外关于换电池的文章主要是在 B 站的视频和油管(访问亦不友好)的视频,这里就不多列了,其实买电池的客服给的视频和电池中的操作说明已经非常详细了,你只是需要确定好自己的电脑型号就行。

在高度集成模块化,并且设备越来越小的现在,动手比起之前越来越少了,于是觉得在为数不多的动手之余应该做个记录,做个留念,这篇记录写完很久了(去年九月中旬),没有放出来是想看看是否运行稳定,是否会出现网上所说的更换后的种种小毛病,比较幸运的是均没有出现,如今差不多换完有半年了,运行良好。

在这期间同学有一台 HP 的笔记本在我的建议下也把机械硬盘更换为 SSD,并且把内存扩至 16 G,按照他的日常使用范畴,继续用个几年是不成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他自己的动手能力。这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事情,那时会时不时的去市场转转,然后给台式机升个级,现在想来也是蛮有趣的事情。如今越来越集成的笔记本等电子设备可能不再能很容易的升级了,这可能也少了一些乐趣,不过更多的给人动手锻炼的开发板套件倒是比以前多了很多,也挺好玩,喜欢这方面的朋友可以试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释放 Windows 系统盘空间

最近使用了一阵子 Windows 系统的电脑,系统版本是 Windows 10,买来电脑时电脑本身已经分好区,共两个盘,系统盘大约 80G 这么大,按照以往的使用习惯,一般将软件安装在非系统盘,正常使用应该没啥问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有一天系统提示系统盘空间不足,我心想这 80G 这么快就满了?一看还真是,只剩 15G 多点的空余空间了,以往常常使用 360 安全卫士提供的功能来清理空间,图个方便,效果也不错,就是它会经常不经你同意就给你安装一些他自家的其他产品,这有点讨厌,最近凑巧又在我不留意下给我装了他家的浏览器,我直接就给卸载了,这下就只能自己动手解决了。

大概浏览了一下系统盘各个目录所占空间,整理了一下思路,除了系统本身之外,占用的空间大概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自己安装应用程序的缓存和未根据指定路径进行存储的内容;其二是系统自身的保留文件和临时文件。为简便,把它称为应用缓存和系统自身,接下来我就从这两方面着手,看看是否能释放一些空间。

– 应用缓存 –

应用缓存大多在「用户」目录中,在目录中找到当前用户为名的目录「类似 C:\Users\yourname」,进入后就能看到里面的诸多文件及文件夹,如下图所示。要想看到所有的文件和目录,应该将默认设置隐藏的项目也显示出来,通过切换到「查看」页(图中 1 所示),勾选「隐藏的项目」即可。

在图中我一共标注了 6 个地方,其实有关应用缓存的是 2,3,4,5 这 4 个标注,0 是我自己以前的使用习惯,在系统自身那块说,1 在上面说了。

先来说说 5 ,这里简单说一下,主要是 Apple 家的产品 iCloud 和微软自家的 OneDrive 产品,这俩产品默认的存储地方在系统盘,其中微软自家的 OneDrive 可以通过环境变量设置改变其路径,然后将其剪切到修改的路径就行了「微软官方也有方法,在其官方网站搜索『更改 OneDrive 文件夹位置』」。Apple 家的没找到有设置的地方,于是我将其关闭后硬生生的剪切到其他盘(D盘),然后在用户目录下建了个快捷方式指向我剪切到的路径,做完后发现没啥问题。这两项其实并没有占用多少空间,不把数据放到系统盘是习惯使然。大概看了看,发现占据空间的主要是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相关的一些工具等缓存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具体就是 标注中的 2,3 部分,分别是 .Android、.AndroidStudio3.6 和 .gradle 这三个目录,其中 .Android 和 .gradle 占的空间加起来 10G + ,一个是模拟器相关文件,一个是构建工具相关文件,不知道这种安装策略是基于什么考虑的「毕竟这是 Windows 系统而非泛 Unix 系统」,释放空间只能想办法把这三个目录移动到 D 盘跟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在一起。

我采用的方法是分别找到配置文件,修改为新的路径后直接剪切过去,具体来说:

.Android 在其目录下找到 avd 目录,修改其中的 ini 文件指向新的位置,然后将 .Android 整个目录剪切过去就行了;

.AndroidStudio3.6 目录,在其中的大概看了一下文件,发现这里面基本上都是 Android Studio 这个 IDE 的一些配置, 将 .AndroidStudio3.6 目录剪切到新的地方,在 Android Studio(IDE 所在的目录)目录寻找配置文件,在 bin 目录中的 idea.properties 文件就是其配置文件,找到 idea.config.path 和 idea.system.path 取消前面的注释符,修改为剪切到的新地址即可。

.gradle 这个可以先将这个目录复制到新位置,然后在 Android Studio 中通过菜单(File->Settings->Build,Execution,Deployment)将 Gradle user home 设定到新位置,然后将老目录删除即可。

这样清理完毕后,基本上系统盘的空间一下就释放了 10G 多,基本上我的问题就解决了。

在标注 4 的目录中有三个目录(Local、LocalLow、Roaming),这三个目录中有很多应用的缓存文件或者配置文件,其中尤以 Local 目录占空间大一些,但这个最好不要动,这个目录里可以安全删除的就是临时文件目录(Temp),其他的要视自己对于安装软件的熟悉程度,我草草的看了一遍,把两个我独立安装的软件迁到了数据盘,两个加起来不到 400M 这个样子,通过这项操作也说明了如果对其中的软件比较熟悉,也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地方的。

– 系统自身 –

每当开始使用 Windows 系统时或者刚装完系统后,我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上图中标注为 0 的那部分内容转移到数据盘中,在这台电脑上就是转移到 D 盘。

以文档举例,在文档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在弹出的窗体(如下图)中选择「位置」选项,然后在中间位置可以通过「移动」按钮完成转移,标注 0 中的其他项均可采用这个方法进行转移。

转移完后开始装一些使用的软件,除了一些专业用途的,通常会安装微信和QQ,默认情况下微信和QQ的自动缓存文件会装在标注为 0 的文档内,默认情况下是在 C:\Users\yourname\My Documents 这个目录下,因为已经将文档移动到数据盘,所以微信和QQ的缓存会随着安装也就到数据盘了,再说QQ还可以在安装的时候指定将其数据存放于何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相信 Windows 应该有了一些新的对于存储的管理功能,打开存储「开始-设置-系统-存储」,跟以前比多了不少的功能,对于临时文件就可以通过这里来进行删除,还可以进行其他跟存储有关的管理,比如通过「更改新内容保存位置」直接提供我在上面标注的 0 那部分内容保存位置的修改。

其中有个名字起的挺奇怪叫「配置存储感知或立即运行」,这里会有计划的对存储进行一些清理。如果系统是刚好赶上那阵子免费从 Win7 升级到 Win 10 的,同样可以在这里面删除以前版本的 Windows,这个也会释放不少空间,除了存储提供的功能之外,使用磁盘清理功能也可以释放磁盘空间,在本地磁盘分区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在中间偏右有个按钮「磁盘清理」鼠标左键单击后就进入磁盘清理界面,如下图所示,可在「要删除的文件」列表中选择要删除的文件,选择完毕后鼠标左键单击「清理系统文件」按钮即可释放空间。

另外还记得有两个地方能够释放一下,比如关闭 Windows 的休眠文件。Windows 10 引入了保留的存储,这个在使用其自身清理功能时有提示,这个也是可以禁用的,但这些个人不建议这么做,如果想尝试一番,按如下操作。

Windows 休眠文件

休眠文件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可以关闭的,管理员身份运行 cmd ,运行  powercfg -h off  命令,重启电脑。

Windows 保留的存储

打开注册表如下位置:

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eserveManager

将其中的 ShippedWithReserves 设置为 0.

其实把 Android Studio 相关的缓存文件迁移走后就解决了我的问题,很久不用 Windows 了,随着使用也逐渐开始熟悉了,这个版本的总体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上一个有这种感觉的还是 XP。随着时间的累积,系统自身带的病毒安全防护已足够好用了,配合着现在的硬件,跑起来也是挺爽的。


记录两个问题

最后记录两个使用中的问题,没有找到太好的解决办法,在万能的互联网上查了一下,提供的解决办法都不太理想,静待升级。

1. 偶尔情况下「资源管理器」一直在占用 CPU;

2. 居然不能设定中英文切换默认键「Ctrl+空格」,目前我用安装英语语言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写给一般人的手机使用概要

身边周围的亲朋好友中,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算是相当普及了,在使用上也比较顺畅,买来后基本都不用看说明书就会使用了,既然人人都会用,哪为什么还要写一篇手机使用概要呢?

这事得从五一小长假说起,妹妹一家来河南过小长假,在去少林寺一游的时候,妹夫的手机在藏经阁附近被偷了。手机被偷或者丢了的情况下,找回来的概率那就比较小了,而在很多时候,相比手机可能手机中的数据会更重要一些,尽可能保证安全和找回数据可能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发现被偷后进行常规处理过程中「报案、各种挂失……」,我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手机大概的设置与使用情况,发现数据也基本找回无望,而且中间的各种挂失也不太顺畅,随后我简单向周边朋友了解了一下针对手机设置与使用的情况,发现可能需要一份手机使用概要,以尽量减少数据损失和能够降低中间环节的繁琐,我先抛砖引玉,把我认为对此比较有益的方法做个总结,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有好的方法,欢迎留言以让更多的朋友收益。

1,现在非常多的应用都需要实名制,针对我们频繁使用的 App 或服务,在实名过程中填写验证手机这块,我通常都是采用交叉手机号验证来进行,也就是一个手机上的 App 或服务用另一个手机的手机号来完成验证。对于没有两个手机的人可以使用家人或另一半的手机来完成验证。你说自己单身怎么办?单身难道不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给自己多买一部手机吗?当然不多买一个手机,多办一个手机号也是可以的。

这样在手机被偷或丢失时,处理各种挂失就会相对顺畅一些,毕竟现在的各种挂失、锁定帐号等等都需要短信验证,而又要第一时间挂失手机卡,这让人有点尴尬。

2,如果手机有查找手机功能,请一定要打开这个功能,一般情况下打开查找手机功能需要开启手机对应厂商的云服务功能,也就是需要注册一个手机对应厂家的云服务帐号,我发现不少人觉得打开云服务功能感觉不安全或者感觉没啥用什么的就没有打开这个功能,请一定要打开这个功能。

你可以不同步数据「其实厂家默认的空间大小大多是不够同步数据的,要花钱升级空间才行」,开启后就可以在手机丢失的时候看看手机在哪个位置「尽管大多数时间也就是看看」,开启这功能更多的时候是将手机锁定,并将手机上的数据清除,如下图红色方框的标注功能(左 iPhone,右华为),提高别人再次使用手机的困难度。

我个人的使用习惯是会花一些钱,升级一下空间,把内容做一些同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找回数据。通常我会碰到很多人在谈及数据安全的时候,都会说把数据放到服务提供商「这里指手机厂商」这里非常不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这种说法是错的,放到专门提供这种服务的厂家要比自己放着在很多时候更安全,简单来讲从硬件设置、灾备冗余、维保上他们会更专业,而且对于数据的保护也比自己有更多的经验和投入,要不怎么要收钱呢?所以如果可以,尽量还是升级一下云服务空间,把一些日常中手机的数据「如照片等」有选择的做个同步,这样碰到意外也能尽可能的找回数据。

3,手机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了,比如现在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都有指纹识别,有些也有人脸识别等等,像类似这样的应用在手机上的新技术所提供的功能,尽可能的打开使用,一方面这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带有生物识别会更安全一些,相比如果是图案解锁,那么很可能会在屏幕上留下手印路径,有时候用这个路径就很容易打开手机。

一般开启这方面的功能后,就同时可以在诸如微信、各个银行 App 中同步使用,这既提高了使用中登录验证环节的效率,又增强了安全,所以如果手机上有什么新技术采用了,请第一时间开启并尝试使用。

4, 最后,除了按照上述设置后使用手机之外,再说说常用软件的保护,主要说说全民性的,比如微信、QQ和支付宝。微信只需要另找一台手机登录一下就会顶掉原来的微信即可。支付宝需要找个地方「手机或电脑」登录一下,修改密码即可。对于 QQ 除了登录修改密码,锁定等还可以安装一个叫「QQ 安全中心」的 App,可以用它来第一时间维护 QQ 的安全。还有一些游戏类的产品会提供一些基于 OTP「One Time Password」 令牌类的 App 或相关硬件 「比如网易的将军令」,那么也可以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使用冻结帐号。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在使用手机中被盗或丢失时,这是我能想到的能最大程度提高安全、降低各种挂失繁琐、挽回数据的方法,在进行设置时也相对简单,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请给我留言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初识 Python(二):字符串

继续学习 Python 的基础。字符串是编程语言中经常处理的数据类型,Python 中的字符串可以使用单引号作为开始和结束的起止符表示,也可以使用双引号作为开始和结束的起止符表示,不少其他的编程语言也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字符串。

对于一个字符串中本来就包含有单引号时,使用双引号会方便一些,不用使用转义符,其他两者并无不同,使用主要看个人喜好,我比较喜欢使用双引号。

转义符在各个编程语言中都有,反斜杠后面跟需要转义的字符,常见的需要转义的字符有单引号、双引号、制表符 「\t」、换行符 「\n」等等。

除此之外, Python 还有三引号作为字符串的起止符,三引号常用于多行字符串,三个单引号和三个双引号都可以,三引号起止符之间的字符串中的所有空格、引号、制表符和换行符都会被当作字符串的一部分。三引号也可以作为多行注释。

在字符串起始的引号前加小写字母「 r 」,将忽略该引号中字符串里所有的转义字符,也就是你引号中的字符串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同样的支持单引号、双引号、三引号。

对字符串的操作就像列表一样,可以用下标,同样也可以对字符串实行切片操作,切片操作使用「字符串[m:n]」来完成。

比较常见的字符串方法。

字符大小写转换相关的方法 upper()、lower()、isupper()、islower(),其中前两个是能够将字符串全部变成大写和全部变成小写的两个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调用该方法并不会改变原有的字符串,而是生成了新的字符串;后两个方法分别判断字符串是否全部为大写或全部为小写,返回 True 或 Flase。

isupper() 和 islower() 还有一些弟弟妹妹们:

isalpha() 如果字符串中只包含字母并且不为空,对字符串调用这个方法会返回 True 。

isalnum() 如果字符串中只包含字母和数字并且不为空,对字符串调用这个方法会返回 True 。

isdecimal() 如果字符串中只包含数字并且不为空,对字符串调用这个方法会返回 True 。

istitle() 如果字符串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后面为小写并且不为空,对字符串调用这个方法会返回 True 。

字符串的连接和拆分是字符串编程中常见的操作,Python 中的字符串拆分跟很多其他编程语言类似,都是使用split() 方法,使用 split() 可以将字符串拆分成列表。字符串连接的方法使用 join() ,这让我一下想起了 SQL 中的left join 和 right join ,对字符串使用 join() 可以连接字符串。

去除字符串前后的空格也是字符串编程中常见的,Python 中使用 strip() 、lstrip() 、 rstrip() 方法取出字符串前后的空格,strip 去除首尾空格,lstrip 去除字符串首部空格,rstrip 去除尾部空格。

Python 还提供了字符串对齐的方法,这个比较有意思,分别是用于左对齐的 ljust(),用于右对齐的 rjust() 何由居中对齐的 center()。 对齐方法有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对齐的长度,第二个参数是用于填充对齐中空白的字符。

还有比较字符串开头和结尾是否一致的方法,分别是 startswith() 和 endswith(),可以检查字符串的头尾是否和预期的一致。

Python 中提供了不少的字符串的方法,这门编程语言对于文本处理应该是比较强大的,再配合起第三方的模块应该比较强悍,继续学习。

相关阅读

初识 Python(一)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