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产品

我常去的一些小众设计&前端资源类站点

心情糟糕、寻找灵感或欣赏美的时候,这些设计资源类的站点是我的一个去处,每每必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爱好。我选了六个目前还会去但不常听人说的站点,一起感受一下,以 Instagram 为代表的照片应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照片的美,设计师的产出也同样如此。

一. freebiesbug.com

这个站点主要提供免费的设计资源,免费的设计资源共分 6 个大类。从文件类型上看包括PS(Photoshop)、Ai(Illustrator)、Sketch、Fonts、js、HTML。从设计资源内容上看包括应用设计、图标设计、原型设计、UI 工具包、免费字体及网站模版。整体涵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数量上目前近 2500 个,我常去这里欣赏与学习这些不同的设计。

二. uplabs.com

uplabs 是一个创意设计的社区,按照时间线提供 Android,Web,iOS 等诸多的创意设计资源,这个站点是相对后来发现的,最近从行业外的人那里听到一个词「现代感」比较适合描述这个站点,这里面的设计资源跟现在的设计演进比较一致,是一个欣赏和借鉴的好地方,这里我也比较常去。

三. pixelbuddha.net

pixelbuddha 也是我常去的一个地方,这个站点提供的设计资源种类相对比较多,包括图标、动画、HTML、矢量图、UI 工具包、字体、模版等等诸多类别的不同元素,这就可以就不同种类的元素进行集中的欣赏,还是挺不错的,我隔三差五会上去逛逛。

四. cssauthor.com

这个站点主要以 Web 网页设计为主,并涵盖网页设计周边的元素,在这里可以找到免费的 PSD 设计资源,从中可能会触发灵感,同时这里也会有一些教程讨论网络的趋势及一些技术,我偶尔会在这上面看看,这里面的一些 CSS「层叠样式表」代码还是挺有趣的。

五. oxygenna.com

oxygenna 这个站点是以提供付费的 WordPress 主题为主的设计资源站点,在此之外提供一些免费的设计资源,包括背景、图标、页面 PSD 等设计资源,还是不错的,这里我不是很常去,偶尔想起还是会去看一眼。

六. prototypr.io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集不同设计工具&内容聚合的这样一个站点,但无疑可以在这里面欣赏到一些工具完成的一些设计,这个站点支持邮件订阅,如果订阅每周会收到一些推荐,我大致上会浏览一下标题,另一部分这个站点有一些设计相关的新闻,这个我倒是不经常看。

以上六个站点是我会去的与设计和前端相关的资源类站点,之所以说是小众是因为平常听到的不多,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我既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前端工程师,但无疑在这些地方我还是看到了令我赏心悦目的设计,在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些设计的站点就是我的一个去处,迎面而来的各种色彩的设计图会顿时让心情好很多,看多了偶尔也会产生对设计欣赏水平提高的感觉,于是这也就成了自己一个小小的爱好。

目前这六个站点均可以无障碍访问,或许你也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试试看,当然如果你是设计师或前端工程师,这也可能是一个借鉴的地方,如果你有觉得不错的,请留言给我也让我欣赏一下。

btw: 站点这东西会随时间而变化增减,稍晚些时候我会在 GitHub 上建一个项目,并将其放到上面尝试后续维护以使时刻保持最新「链接」。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产品经理知识技能图谱 0.1

产品经理是一个职业角色,通常也代表一类人,不同企业对产品经理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多少都会跟产品有关系。以前招聘产品经理时,我给产品经理的定义是:「产品经理是产品的 CEO」,并在每一次招聘中按照这个定义进行沟通,以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但终归这是有些模糊的,比较个人化。

从产品出发可能更有利于理解产品经理,将产品经理看作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统筹者,是必须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结果负责的职业角色,这样就会清晰很多。沿着产品这条路,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探索、成长、成熟、衰退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涵盖着源起、分析、设计、实现、发布、运营等诸多的工作。

可见要承担这样的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掌握一些技能,这样才有可能推进每个阶段的工作并达成预期的结果。那么该具备什么能力呢?我觉得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是比较核心的三个能力,也是产品经理的基础能力;而从技能上看,覆盖面则相当宽广,在尝试对所有涉及到的技能整理后获得下图,称之为「产品经理技能图谱 Ver 0.1」。

图中从内到外是一个产品经理从局部到全面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点,从职级上可以说是从初级产品经理「助理、专员」,高级产品经理到产品总监的进阶之路。当然在分工协作的当下,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成为专职的产品经理,比如需求产品经理,运营产品经理、数据分析产品经理等等,视现实中的需求而定。

图上的众多技能之间按照明显的边界进行整理归纳,但实际学习中边界并不会这么清晰,每一个产品的建设也不一定会用到全部技能,而要想熟练全部的技能也是极其困难的,一方面要有全栈的志向,另一方面也要有人至践则无敌的切实行动。

梳理产品经理技能,是我对产品的相关知识技能结构化及系统化的思考与整理,形成的这个图可以作为一个索引,便于自我审视及进一步的学习、实践、思考、总结。虽然图中密密麻麻这么多的技能看着让人头皮发麻,但依然可「yi」能「ding」会有不少遗漏或不妥的地方,仍然具有进一步抽象归纳的可能,而这就需要朋友们的参与反馈和自我提升后的修正了,希望看到图的朋友们多多指正,也希望它对你有点用。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订阅号封面图制作注意事项

这篇继续说微信订阅号。随着微信在 iOS 上对订阅号进行了一些改进的尝试,订阅号的封面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再做封面图时可能需要有些改变。

最开始订阅号封面图的尺寸比例是 16 : 9 ,一般我会使用 900 x 500 作为封面图,随后的更新封面图的尺寸比例变更为了 2.35 : 1,因为写的少,我还是使用 900 x 500 作为封面图「900 x 383显示较佳」,这次更新后又有了 1 : 1 的尺寸比例,用于非星标和常读的订阅号的封面,微信建议是 500 x 500,并在后台提供尺寸裁剪功能,如下图。

能裁剪,最终总能获得展示的尺寸,但从上图来看,裁剪后总会缺失一些元素,这是选择或做封面图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地方,显然要想裁剪不丢失元素,直接提供 900 x 383 的图片是最好的。

封面最终以图文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在以前标题、封面、摘要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立区域,各自承载信息的传递,但这次更新不太一样了,没有了摘要,标题与封面和在一起了,增加了有多少朋友读的信息,这还是星标和常读的图文信息,非星标常读的图文是标题和一个 500 x 500 的小方块图,实际阅读时看到的形式如下,上面的是星标图文,下面的非星标非常读图文(尽管我是经常读的)。

几次更新中封面图尺寸比例的演变。

将上面两个图放在一起来看,结合最新的展现方式与封面尺寸比例的演变,当选择或者制作封面图时,有 3 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首先,尽量选择 900 x 383 的图片来使用,或基于 2.35 : 1 等比缩放的图片;其次,在星标或常读图文中的标题是白色字体,封面上部分「红线间」尽量避免使用与白色相近的颜色「注:目前标题的红线部分已经移到下方」,以使标题能清晰阅读;最后,封面图要表达的核心信息要放在上图中红框范围内。这样不管是不是星标或被判为常读,均能输出图片中的核心信息。

btw:因为 Android 一直以来并没有升级,目前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使用 2.35 : 1 的图即可。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升级后公众号有了一些变化,但我还是用不习惯

2018 年 9 月 26 日,微信有了新的版本,升级后的版本为 6.7.3(iOS)。这次更新中对公众号继上一次更新为消息流后进行了再次的尝试,主要表现在:

1、以类似「最近使用」小程序的方式在公众号「订阅号消息」流中设立了「常读」公众号,看字面意思应该与自己经常读的公众号强相关,但具体规则不太清楚,置顶和星标的并不一定出现在常读中。

从字面上理解常读应该随着阅读发生变化,简单尝试发现变化不敏感,并不是常读的却排在了首位,常读中有新内容发布时,会在公众号名称左侧显示小绿点,同时排序前移。

2、属于常读和以前加星标的公众号会在「订阅号消息」流中以标题+摘要+题图的方式展示,而其他的公众号内容展示则较以前进一步收敛,变更为标题+小方块图的方式展示。

这提高了常读的视觉展示空间,增加了「常读」权重,缩小了非常读与非星标的视觉展示空间,在一屏中漏出的信息量多了的同时,信息也有了层级,相对前一个版本,这确实是一个没有回退的不错尝试。

但我还是不太习惯,这可能与我对公众号的使用有关,在我日常的使用中,我把我订阅的公众号当作一本本的「书」来看待,作者可能在写着某一行业的文集,或是连载或是篇篇独立,在这些「书」中我会重点关注一些,为其打上星标,几乎篇篇必读,其余大部分多数时间仅仅只是看看摘要,碰到感兴趣的才会读一下。

所以在我这样的使用方式下,如果要做变更,我更期望的是将重点关注的与非重点关注的进行严格的区分,一部分按照时间显示图文,另一部分显示列表及摘要,这次的变更有点这意思,但混杂在一起不太习惯。

至于到公众号内,在我看来就是到书里面了,那么我觉得就目前来说在「微信读书」中看公众号的体验是比较好的方式,我想公众号是否可以借鉴一下。

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一个大平台中的小平台,除了阅读者这一边,还有平台另一边的作者方,在作者方少有变更,接触到的除了对内容创作的编辑环境有所升级与推出了「订阅号助手」之外少有更新,缺乏对作者的有效激励机制,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内容创作上「起点」已经趟出了一条商业化的路,近几年又有「得到、极客时间」等诸多知识付费类的产品,甚至「小鹅通」,这些应该都可以借鉴一下。

当然就微信现在的这体量,些微的变更影响也是巨大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整体上微信团队应该更清楚怎么迭代,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也就是臆想一下。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知识服务类产品使用体验小记

在内容知识服务类的产品中,微信读书、极客时间、得到、网易蜗牛读书是我在使用的其中几个产品,其中尤以微信读书使用为重,其他的偶尔用之。一番体验下来之后,感觉尤以微信读书的体验为佳,这也是我重度使用的原因之一。

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把我用的这些知识服务类产品的整体框架构成分为三部分:工具,兜售知识的商城,社交元素的引入。

从内容上来看,各家兜售知识的商城内容各有所长,具有一定的差异化,兜售的方式也各具特色。众多知识服务类产品的内容依据个人所好可形成互补,用户选择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里不做展开,我仅就这些产品的使用体验做个小记。

设计产品都说以用户为中心,在我以往的工作中也经常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设计产品,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但真的是这样么?现在想来,并不完全是,产品建设中总要权衡厂商想要输出的和用户真正想要的。在既往的产品建设中,每次多少总会做一些站在产品建设方立场的功能,一些时候这些功能可能是自 High 的产物,另一些时候这些功能可能是运营方迫切想完成 KPI 的产物,在整体上如何权衡以使产品尽量平衡呢?

在使用的这些产品中,各家的设计是不同的,四个产品一级功能架构如下图所示,这也是打开产品后首先印入眼帘的内容,我们也是在这之下开始使用这些产品的。

四个产品中微信读书展现给用户的功能架构都是跟用户学习过程直接强相关的,其他的则不全是。以一个过程具体感受一下,当我准备学习,打开 App ,看到「发现」,通过这里发现我关注的朋友们最近都在学哪方面的内容,穿插不多的官方活动和推荐,如有同好可进行相关操作,如没有点击进入「书架」,这是以往购买的内容,选择内容开始进入学习。随时可以通过「想法」了解自己和所关注朋友学习过程中的想法,「我」则属于标配了,完成设置性的工作和一些辅助学习的功能。

整体上看,发现更像一个由用户们自驱动的互荐系统,如果推荐的不够了,则由此进入书城;书架是我的书架;想法类似朋友圈。这种设计在我看来很符合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习为主体,这种设计我个人非常喜欢,以后做产品的时候要注意借鉴学习。

与之对应的其他三款产品则不太一样,其中蜗牛读书的领读是运营方选择提供的内容;得到和极客时间的发现均为运营方的知识商城,极客时间的知识商城还出现在其「专栏」里,我一度认为这应该是我购买的专栏才对。按照这样的设计在学习中可能经常用的蜗牛读书有「书桌」,得到有「学习计划、笔记、已购」,极客时间有购买的专栏「目前由我这里进入」,而其他功能则并不是次次都要用的。

我想对于一个知识服务类产品而言还是跟普通的商城有很大的不同,应加强所有跟学习过程有关的内容,而售卖则应该采用恰到好处的方式融入产品中,在这方面的使用中感觉微信读书设计的比较平衡,既能够比较好的完成每一次的学习,又能够方便的完成购买。

在工具中引入社交元素是移动时代做产品优先要考虑的,越来越多的流量开始通过用户分享后带来,这在这几个产品中均有体现,在现有关系链基础上引入社交元素具有很大的优势,各种到达的路径相对容易与广泛,这也是腾讯最擅长的,微信读书自然也就应用的最多。

对于学习过程中内容的操作,基本上体验都还不错,比如在读时均可以随时进行划线,做笔记,发表想法等等操作「蜗牛读书的划线不是个好体验,划线很难完成」,同样的音视频类内容学习中的体验也均比较良好。

体验先记到这里,产品都在快速迭代中前进,写的时候我使用的各产品版本如下:

微信读书:2.4.6 (iOS)
蜗牛读书:1.6.1 (iOS)
极客时间:1.0.10 Beta (Android)
得到:4.4.0 (iOS)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