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还在 2024 年,不想 2025 年已经过半,第二季度一共读了 12 本书,其中人物传记 3 本,经管社政 6 本,技术开发 2 本,随笔 1 本。在这些书中,有 4 本值得推荐,其中 3 本我打了 5 星,另外 1 本我打了 4 星。
推荐的这 4 本书分别是《毛泽东选集》,《凤凰项目:一个 IT 运维的传奇故事》,《源代码》,《苏东坡新传》,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毛泽东选集是 4 本的套装,《苏东坡新传》是上下 2 本,这里均按照一本来计算。
照例,推荐的书放在最后,下面开始回顾,按照时间从后往前。
在季度的末尾读了两本苏东坡的传记,一本是在中学会被推荐的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另一本是李一冰写的《苏东坡新传》,我比较喜欢李一冰写的这本。林语堂写的这本苏东坡传记读起来不少地方就像是在读小说,有一些随意的遐想,在做类比的时候照顾英语系读者「本来就是英文版被译成中文的」,但还是写出了苏东坡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传奇,坎坷和成就也伴随着他的这一生,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在读苏东坡前,读了豆瓣鉴书团活动抽到的一本书《脉动速度》,这是一本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书,这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末,书中的案例都是上个世纪末的企业,读起来很老但也挺有趣,毕竟勾起了回忆。但这本书写的是不太行,造新词是其一,比如「脉动速度」通篇读下来就是「发展速度」,「供应链」更应该是「价值网络」,其二是整本书读下来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新知。
读完后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在运用图谱绘制和评估时,所举的对资讯娱乐业评估案例,其中有一段:“通过评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谁能首先找到一种方法,使得去音像租赁店的行为变得过时?任何能够让消费者在家中方便,快捷、轻松地访问全球视频库的人,将填补这一行业结构中的巨大空白,并因此赚的盆满钵满。这个机会等待着合适的创业点子和技术,但它可能不会开放太长的时间。”
印象深刻是是因为读到这里脑中自然浮现出奈飞(Netflix),奈飞成立于1997年8月29日,1999年开始推出订阅制服务(依旧是寄送碟片),2007年推出流媒体服务。「2007年奈飞有了合适的点子,技术也合适了。」
还有一个案例也印象蛮深,比尔盖茨参与投资的 Teledesic,按 Copyright 的1998年算,四年后的 2002 年前后就失败了,好在它的后继者「星链」现在已经在应用了。
整本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思考是一种核心能力,不能外包。脉动速度越快,就越需要思考和再思考。」,最有感触是当下 AI 的进展那是如火如荼,我们可以主动拥抱使用它,但不能丢了我们的思考能力。
断断续续把《代码整洁之道》读完了,主要是阅读了文字内容,代码草草的浏览了一下,没怎么细看,正如书名,这本书介绍如何让代码整洁的方方面面,那么代码为什么要整洁?因为代码是给人看的,不是给机器看的。
在涉及代码编写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命名、函数、注释、格式、对象和数据结构、类、并发等诸多方面,Bob 大叔以自己切身的实践在书中娓娓道来。在软件开发这个团体协作的工作中,其实代码整洁背后可以看作是这个团体遵循的规范和规章制度,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团体中的威力在各个管理类的书中也研究颇多,追求代码整洁既能提高个人的匠艺,也能提高团队的效率。
大卫·爱登堡主持的《蓝色星球》和《蓝色星球2》纪录片不少人都看过,这两部纪录片非常棒,我很喜欢。这两部纪录片的制作人是约翰·鲁思文,他把他的海洋探索冒险历程,以随笔的方式汇集到了《客厅的鲸鱼》这本书中,读完这本书,收获了不少海洋知识方面的信息,通过书他把我们大多数人从不会触及的风景带到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也领略到其中的精彩与迷人。
比如墨西哥湾海底的咸水湖;蜘蛛感觉系统;海底生命奥秘与跨大陆电报线路的电缆;每天从海洋中蒸发的水能提炼出 30亿美元的黄金;海洋民族雍古人会用超过38个名字来命名不同特征的海水;海豹的胡须神经系统;生长在海底的红杉树—巨型海带;海带是怎么长到海面上来的,而不会扑通一声掉到海底;短尾乌贼的消光剪影系统;石首鱼很珍贵也很昂贵;环礁湖的神奇与生态的丰富;天体时钟对生命存续的影响;塑料颗粒遍布海洋等等。
另一方面是在探索中作者对于人与自然相处的思索。环境、生态等随着他们拍摄探索过程中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警示,也带来了思索,作为占地球 7 成面积的海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服务,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度索求与肆意的破坏。
五月初读了袁剑写的《大拐点》,作者在书中提供了自己对于经济社会的看法和预判,如今又是十多年过去了,没有看到作者的新作,其实挺想看看这十多年过去后袁剑会如何看待他的看法和预判,他又会如何丰富过去的这十多年。书是类似一篇篇博文的汇总,没有整体的体系,作者的思考和看法还是有点意思的,现实也有点意思,每每看着要怎样了,但实际就变化了。
周岭的《认知觉醒》这本书有阵子挺火,在不少地方看到有推荐,我读完后觉得一般,这本书汇聚了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了通俗的表述,对我来说没有新知。我想了想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会启发读者按图索骥去探索一番其背后各个领域所对应的科普专著或该领域新近的发现。
张维迎教授的《博弈与社会》这本书主要探讨博弈论在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中的应用,把博弈论的数学工具和理性选择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互动如何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结果。这本书还是值得读一读的,但读起来有些枯燥,理性人假设这个梗在这里也是存在的。
为了分析便利,分析中使用的模型一般会进行抽象和简化,但过度简化和现实的复杂有些分离,很多地方忽视了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咱们国家这些因素尤其不能忽略。另外要警惕无论发生什么都能被解释的这种行为,事后解释总要容易一些。应该如此和实际如此可能才是我们需要厘清和面对的现实。
季度初读了一本探讨「美」的书《美是进化的奖励》,这本书是鸟类学博士陈水华教授的跨界著作。这本书结合了进化生物学、脑神经生理学、自然科学、艺术、哲学等诸多学科,构建了理解美的全新坐标系—进化美学,借助这个全新坐标系,陈博士重新诠释了「美」的本质及其在生命演化中的意义。
美不美先不说,读完这本书倒是收获了不少这些诸多学科的科普知识,围绕核心观点「美是进化的奖励」,陈博士一边科普,一边鲜活的展示对这些跨界知识的应用,加上行文通俗易懂,阅读体验不错。
美在我眼里是感性、模糊、朦胧的,在读完第一部分美的起源与演化后对美有了那么一点清晰,我的理解是:美应该包括自然选择中存在的美和理性综合环境和社会下的个性感受美。
书中谈论艺术和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的审美和困惑,这部分读完后不是那么认可,不认可主要在于对艺术的定义,我比较赞同达顿对艺术列举的 12 项共同的特征,陈老师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是美的表达。我的疑惑是艺术为什么一定是美的表达呢?艺术不表达美就不能是艺术了吗?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思考和求真的功能?
如果想看看美的新视角,可以读读这本书。
下面就是这次推荐的书,其中《毛泽东选集》豆瓣没有四卷本的,所以就截了张第一卷的图。
– 1. 《苏东坡新传》 –
这本书是作者带着真诚与自身际遇写的,内容翔实,对史料考证相对严谨,考证细致。在书中能读到作者将自己的遭遇带入了写作,但也正是作者有这样的经历,才能在考证的基础上对苏东坡有深入的理解与共情,通过深入挖掘苏东坡复杂而丰富的一生,将这位多重人格的文化巨匠带到了我们的眼前。
在读苏东坡传记之前,苏东坡对于我可能只是一个扁平化的历史符号,他留下的文字是可能会考到的,他留下的千古名句是在耳边时不时能听到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家有三苏,东坡肉很好吃……这些都是一个个的标签符号,那苏东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想这本书进行了很好的还原,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喜怒哀乐俱全的「人」,是一个千年难遇的全才,他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旷达的人格魅力,对生命充满热爱,同时他也敏感脆弱,悲观痛苦,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颠沛流离,或是被贬,或是行走在被贬的路上,但很矛盾的是他又时时风光无限。
在厚厚的两大本中,能看到一个多才多艺的旷世奇才,他会写诗,会写词,会写文,会画画,会书法,而且都出类拔萃。能看到一个实干家的官员,治理西湖,修输水管,引淡水入城,筑堤防水,建医堂,建救儿会,为百姓尽心尽力。能看到一个琴瑟和鸣,兄弟情深,父慈子孝的和睦家庭,他们互相鼓励扶持。能看到一个交友广泛,朋友遍天下,粉丝无数的大 V。当然他还是一个旅行家,段子手,厨师,农艺师,酿酒师,茶艺师,制墨师,医师…
还能看到在什么情境和际遇之下才有了那些千古名句,那个时代的官场民间、其他名人的一面,那个时代也是群星璀璨。
人人眼里都有一个苏东坡,李一冰笔下的苏东坡很立体,值得一读。
– 2. 《源代码》 –
工作后在这个行业从业,起初从 DOS 开始用起,用他家的产品,自然对比尔盖茨有一些了解,关于他的坊间种种也是日常谈论话题之一,直至他退出企业的运营管理,开始专职做慈善,这之后的关注的就不多了。还有就是对他从小成长也不甚了解,这本书补全了他从小成长的部分,后面应该还有两部分待出。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我读的是一本传记,这本传记却是一本优秀的育儿读物。
作为家长读完肯定会有不少的收获,当然青少年也应该读一读。
家长读可以看到如何给孩子创造自由生长的环境,在孩子成为「问题孩子」时如何给孩子更多的包容,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看到孩子的短板如何采取一系列的活动让其短板变长,诸如此类我想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青少年读可以看到就算是成就斐然的大人物,也能在他们的孩童时代的身上找到很多雷同的地方,那么他们是如何成长的,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跟父母对抗的,他们在学校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在面对伤痛、挫折和自我怀疑时是怎么做的,诸如此类在这本书写的也是很诚恳,孩子们读或许能产生共鸣,并且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能找到熟悉的影子。
关于这本书就回顾这么多,每个孩子都是独具个性的,当下的背景、际遇、偶然和运气结合之下,或许孩子现在的种种表现是切合当下最天才的表现。
– 3. 《凤凰项目》 –
这是一本介绍 DevOps (开发与运维)的通俗读本,讲故事的方式读起来有很好的体验。
故事讲得不错,一边读一边回忆过去,书里写的竟然没有一样是以前工作中没有遇到的。瀑布模式下的长时间开发测试部署是最原初的特色,然后开始演变,想想时间过的好快。
在 IT 行业内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个故事,尤其是开发工程师和运维工程师,大部分在这个行业中从业的管理人员也应该读一读,相信会很有收获。
故事中有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要解决很多问题,这正是日常工作中的映照,该怎么工作呢?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是不同的,故事中教了很多可以应用的技能。
比如日常的沟通,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就讨论中的讨论项有清晰一致的定义或约束,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大家各论各的,争执也就逐渐升级,讨论没有结果,书中在没有对「变更」做清晰的梳理定义时就是一地鸡毛,每每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做事要基于实际场景中的实际需求展开,这才是建立流程也好,系统也好的良好出发点。理论和概念上的、或者高大上的「比如6西格玛、CMMI、ERP等等」是挺好,但你要全盘搬过来直接用可能不会那么行。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导师,艾瑞克这个角色在故事里展示得可谓淋漓尽致。
底层的东西都是雷同的,故事中的导师在指导主角时会带他去工厂,工厂乍一看是生产制造行业,跟 IT 行业相去甚远,但底层上的思考是一样的,高效率的达成目标都需要找到瓶颈资源,然后寻找解决之道,某个团队中的技术大牛可能就是瓶颈所在,到处救火的可能也是瓶颈所在。
故事中提到 IT 能力这个词应该值得关注,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所有的企业是否在公司层面具有 IT 能力至关重要,IT 能力可不是在公司成立一个 IT 部门,养一个 IT 团队就获得了。
– 4. 《毛泽东选集》 –
这套书以前看不进去,打开很多次,放弃很多次,这次读着读着就读进去了,这真是一部神书,值得反复拜读。其实想想也是,在碰到那么多超乎寻常的困难下,一路到建立了新中国,这中间的所思所想确实值得学习。
读完后有收获,但太浮于表面,还得时不时读一读,主要是因为书中涉及面太广,有哲学的、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经济的、思想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等等,既有宏观的表述,也有具体到细微的操作,读完后的第一感觉是思维空间一下就被打开了。
尤为有感触的是比如报告中的数据能细微到酒席、斋果,伙食零用钱能具体到角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鞭辟入里,一环扣着一环,然后形成方法论,比如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现在来看那是在当时境况下把所有都看的明明白白。
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强调的深入基层、获取一手资料、独立思考,这一思想在信息爆炸和复杂多变的现在,依旧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工具。书中战略战术的智慧对于如今我们的个人规划、企业经营,甚至是人际关系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优势兵力、从农村包围城市……」。如何提高领导力和工作能力那就更不必说了「群众路线、统一战线」。
我想从思想上和历史回望这两个方面来读《毛泽东选集》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能够让我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中国,能够学习到教员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视角。
注:每本书豆瓣截图中的评分都有实效性,文中的图是我在写的时候截取的,现在可能已经变化了,如有问题请私信我。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