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

推荐 2 本书:2025 年第 1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新的一年,第一个季度过去得很快,又到回顾读书的时候了。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我读了 13 本书,其中阅读写作的 2 本,小说 6 本,历史社科 2 本,计算机与编程 2 本,传记 1 本,我给两本书打了 5 星好评,这两本书是《前浪后浪》和《以利为利》。

在新的一年中,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在很多地方常常看见被推荐,这确实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一本很经典的书,虽然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或许枯燥也是阅读中需要被克服的一种障碍,每个想要在阅读上更进一步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而且在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翻翻,相信会很有收获。我这次重读这本书依然很有收获,不管是在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还是主题阅读部分,我都又有了新的收获,获得了新的启发,当然我还发现自己在阅读上的浅薄。

另一本阅读写作的书是张佳玮的《写作的细节》,这是一本豆瓣鉴书团活动中获赠的书,它是作者张佳玮读文学的研习笔记,作者把自己阅读研习文学经典作品的看法、理解、收获等进行了输出,结合书名,写作的细节就在这些输出中。在谈写作之前,作者先谈了谈读,毕竟读跟写在很多时候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更多内容是作者借助他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分享了很多写作技巧,比如:基础规则和从心所欲;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比喻写出画面感;成语的运用;韵律等等。对于我来说,读完有两点收获和一个鞭策。收获之一是书中的名篇名著作者给出了路引,消解阅读门槛的高度;收获之二是阅读视角方面,比如解读王小波「小说的韵律」,按照诗歌再读王小波可能会有另一个体验。一个鞭策是还得多写写。

在读的小说中,其中之一是一套科幻小说《银河系搭车客指南(5 部曲)》,共 5 本。读这套书主要是间歇性的看到有人推荐,最近一次的推荐是在读《马斯克传》中看到的。读完后对「别慌」这两个字记忆深刻,对于里面的梗、幽默由于文化差异理解度很低。我花了近 38 个小时读完后,体验到的是或迷惑,或沉思,或天马行空,或迷乱,或冷嘲热讽,或不知所云……,这个过程我其实是有些慌的,但当每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指南的「别慌」就浮现在脑海中,不慌不忙想了想,书中各个角色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对芬切琪失踪后就确实失踪了有些意外。

另一本小说是马亲王的《食南之徒》,这本书好像是去年榜单推荐的书,读着挺好读,很快就能读完,有些剧本化。小说以西汉时期为背景,故事源于《史记》中「因食物灭国」这个点,在马亲王的填充下,美食与权谋交织,一个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展现了一段传奇的故事,给我这个读者带来了对彼时地理上的认知和疆域拓展的跌宕起伏。当然唐蒙式的躺平和唐蒙式的破局也挺有智慧。

历史社科读了《前浪后浪》和《以利为利》,这两本放在后面说,这两本也是这次的推荐书。

在计算机与编程方面,读了《程序员的 README》和《开源之谜》这两本书。计划做程序员的人应该尽早的读一读《程序员的 README》这本书,已经是程序员的也可以读一读,相信会有不少收获,这本书讲的很实用,相当于一份职业工作入门与进阶的指南,唯一的问题是对于准备成为程序员的人来说,可能一些翻译会跟实际略有差别,不过在从业以后自然会很快得到修正。《开源之谜》这本书我读着很一般,内容比较庞杂,带来的就是有些散乱,能了解一些开源的信息和本土的开源情况,不知道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他写的另外两本写完了没。

人物传记读了《替补》,这本书也是豆瓣鉴书团活动中免费获赠的图书,是哈利王子的自传,简单来说就是王子的回忆录,一个心理创伤者的自我成长与探索。已故的戴安娜王妃有俩个王子,他们分别是皇储威廉王子和替补哈里王子,这本书以哈里自己的感触讲述自己这个替补的「备胎」王子及其所处英皇室的种种,喜欢看王室八卦「吸毒、酗酒、阿富汗战争、兄弟内讧、妯娌不和、心理诊疗」的可以在书中寻找线索。按照书中描述的,读完觉得哈里王子蛮可怜,他可能是全球被网暴最严重的人之一,而且不少还是他们自家人下手干的。

在计划中这个季度要读《中小学数学要义》,这也是去年最后一季度读完作者写的《数学学习没有捷径》后计划读的,但是读了个开头后中间给忘记了,没有按照计划读完,留在这个季度中读吧。

这本书用了 400 多页,沿着精神思想的脉络,展示了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图谱,正如书名一样,前浪向前消逝在沙滩上,后浪向前亦消逝在沙滩上。

果真消逝了吗?我觉得并没有,晚清、五四、大革命这些不同时序下的种种思想精神依旧存在于现世我们的周围。正如许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在这段时序中找到最初的基因」。要我说现世的许多秘密也同样可以从这段时序中找到它们最初的基因。

整本书结构组织的很明晰,以晚清三代人、五四三群体、三代革命者作为分野,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的变化梳理的很清晰,这些知识分子是有血有肉的,读起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由得浮现于脑中,还依稀有点印象的历史课本中的时间点和重要事件在这些人和这些人精神思想的展现中清晰了许多,对那段时期的了解又增加了一些。

现在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它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甚至都不知道在现在应该怎么定义「知识分子」。读着读着不由得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的丰富产生了羡慕的感觉,如今环顾四周,好像大家不怎么思考这些,或者都隐藏着,显现的好像就是搞钱、搞钱、搞钱,难道「祛魅」剥离了神圣与道德之后,搞钱就是最高价值了吗?

在羡慕的同时有些反感,无论是官僚士大夫、文人士大夫还是激进知识分子,他们多数更在意的还是他们自己,或者他们所代表的,他们口中的四万万其实离他们挺远,更多的是他们想站上舞台,而且站在 C 位。一路读下来,后浪与前浪的争斗是越来没有分寸的,在语言上从还算文雅理性到越来越泼皮无赖,激进的康梁和温和的李张之间互相攻讦的言语读起来,感觉康梁跟泼皮无赖没啥区别,再往后就更加不堪了,上升到人格,对人不对事了。

一百年前也有70后、80后和90后,有绅士、名士、斗士和流氓……,观照百年前,对照当下,挺有意思,写到这里想起了李先生的歌词:「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向后浪致敬。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读书中读完的,读完后想买一本纸质的收藏,发现好像已经没有了。简单来讲,这本书是从财政关系来看中央和地方的行为,再通俗点说就是用「钱袋子」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变迁,从改革开放前的「三收两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包干、分税、三位一体……,把财政关系和政府行为讲的那是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比较核心的点是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这个点就像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让我们一路来到了如今,书中写到 2005 年,距那个时间又过去了 20 年,我们今天依然活在那个节点的延续中,从这点来看,作者周老师很有前瞻性。

书中语言直白犀利,在有些地方有大胆的批判性,具体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关注财政政策的,比如转移支付、减税降费等等,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高房价、土地财政、软预算、城乡分化等等也能在书里找到答案,这些行为背后的经济动机自有其逻辑存在。

摘抄几句,感受一下:

地方政府不但应该关注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加应该关注这个地区的收入分配,应该关注“增长是谁的增长”,谁会在增长中受益,谁会在增长中受损。地方政府不但应该关注一个地区内的财政收入,更加应该关注这些公共收入如何被用于公共目的,如何公平地覆盖了地区内的大部分民众。地方政府不但应该关注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学校、医院,更加应该关注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曾子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往圣先贤的教诲可以作为本书的结语。



孩子们了解大脑的科普书,我读的津津有味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了解大脑的科普读物,我读的津津有味,接下来准备让孩子也读读。

书中图文并茂,图并不是大脑的结构图,而是配以内容可以让人想象的图片,加深对读到内容的理解。

整本书读起来比较轻松,以问题作为标题,然后作答。书里没晦涩的文字,比如大脑皮层负责思考、学习、感觉、阅读、品尝…,做这么多事要面积大,所有它以褶皱的方式存在;脑袋里有三层脑膜摸起来像皮革;我们的大脑有多重(成人1400克),哪个动物的大脑最重(抹香鲸5倍于人,有南瓜那么大);组成大脑灰质的神经细胞大约有500至1000亿;海绵是没有大脑的动物…

除了大脑的各种科普,还纠正了一些我们常听到的错误,比如我们总听说「人脑的利用率只有5%(15%)」等这样说法,按照现下的科学研究,这是不对的。

关于大脑的使用和一些问题书中也给出了解答,比如大脑也会通过锻炼长「肌肉」,我们频繁地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我们就会越做越好,相反则不然。大脑都有哪些保护措施?头疼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老了还能学习吗?水中的哺乳动物(海豚、鲸鱼)怎么睡觉?大脑会关机吗?关于记住、遗忘、失忆…

这本小书虽然是写给孩子们的科普书,但是我读完也很有收获。收获之一是这本书又带我重温了一下大脑的方方面面,对大脑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收获之二是在读有些内容的时候,它像连接神经细胞的突起,将我与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內阻力这个自己一生的敌人 – – 读《一生之敌》

这是一本激励类型的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內阻力」,作者在书中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两个人生。我们正在活的,和从来没有活过的,在两个人生之间的,就是内阻力。”

可见內阻力就是阻碍我们实现梦想的无形之敌。

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內阻力的影响,它在各个场合中时不时出没,阻止我们的行动,它在我们身上常常表现为拖延。比如我们想走出每个阶段的舒适区时,內阻力告诉我们在当下这个区域待着很舒服。我们今天想写点东西,內阻力让我们明天再说。今天读读书吧,算了还是明天吧。让我上台讲话,这怎么行,他们会怎么看我…

怎么解决呢?作者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让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成为职业选手,我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并没有,还有更高层次的「缪斯」,在成为职业选手后,她可能会出现,在你耳边与你畅快的交谈,这时候创造性、灵感、创意创新纷至沓来。

內阻力每个人都有,看着书中的内容自己也是基本上全中,好在这些年逐渐在努力改善进步,人终究还是得不断的内省,不断的行动,我们要超越的始终是自己,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有进步,得看我有没有战胜內阻力,这个自己一生的敌人。

读这本小书我还是挺有收获的,首先,作者将內阻力具象化的方式挺有说服力,可以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其次,作者提出的成为职业选手「专业选手」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这一点引人深思。在碰到困难时可以随手翻翻激励自己。

最后说说书本身,设计风格我比较喜欢,小巧有质感,内容像是一张张卡片,读起来非常舒服。


私域运营的方方面面–读《企业私域增长实战》

我非业内从业人员,一边读这本《企业私域增长实战》,一边查询资料,读完后对于私域有了基本的了解与认识。

私域运营本质上是一种客户关系的综合管理,是企业与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之间关系互动的管理。它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其管理方式一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进,演进使得企业离客户越来越近,对客户了解的维度也越来越多,连接也越发便捷,聚合越来越容易,整体也越来越系统……

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现在,也就有了新的名称,被叫做私域,按照字面来看,私域就是客户统统到企业的锅里来,企业可以直接与客户互动,企业拥有客户数据的控制权与直接沟通的能力,能够个性化和精准的给客户提供服务。

与之对应的就是公域了,公域一般指第三方的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电商平台、电视台、电台、纸媒……」,是企业寻找客户的地方之一,也就是业内常说的流量来源之一。

相比于公域来说,私域的优势大概有:可控、低成本、高效率、精准、长期价值。现在的工具也能够支撑做这些工作。

说完我对私域运营的基本了解,下面再说说《企业私域增长实战》这本书。

《企业私域增长实战》这本书将私域运营的方方面面揉碎掰开,从顶层设计、营销、团队、计划及落地、获客、裂变、服务、管理、转化、复购十个章节对于私域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你怎么做,知识点密布、流程图展现,甚至还包括工具的具体操作使用,并配以相应的案例,可谓是面面俱到。

另一方面,这十个章节又进一步归纳,分别隶属于战略篇、团队篇、获客篇、变现篇,方便随时对于感兴趣的篇章进行阅读学习,工作中也可以按照对应负责的部分进行学习。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企业微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微信生态的各平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日常收到来自企业微信的私聊及群里的一些聊天内容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并反向推断其私域运营的大概情况,可以说大部分目前都是急功近利的,手段也很单一,大部分都是恨不得你马上来一单,我想这些企业不妨读读这本书,当然读归读,怎么做是另一回事。

我个人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如果在案例中增加一些具体的各阶段实战明细数据可能会更好一些。

最后,感谢「鉴书团」扩展了我阅读的多样性。


像小草一样,咱们就这样生生不息

一直想读一读蔡崇达的书,一是偶尔看到有人推荐,二是看豆瓣的上他的书评价还不错。前阵子趁 618 活动给孩子买他点名要买的书时凑了个单,买了《命运》准备读一读,结果还没读就抽到了蔡崇达的新书《草民》,那就从《草民》开始读起,倒序读一读他的故乡三部曲。

活动中说好像四个小时就能读完《草民》这本书,我是花了三天,断断续续一共用了 10 多个小时才读完。

这本书讲了 7 个故事,读完后的第一感受是东石根子里是一个有温情的地方,咱们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这些地方被称为故乡。故乡构建了咱们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故乡才有了咱们几千年来的延绵不绝,个体在延绵中沉浮,却像小草一样坚韧,在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寻找答案并坚持着生活的体面。

具体到故事中具体的人所经历的事,又能看到当下,看到每个年龄段人群背后时代背景中的当下,或许碰到好的年景或许碰到了苦难,但咱们总会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或者说咱们特有的智慧来体面地应对,坚韧前行,而亲情、友情在其中凝结了更多的力量,咱们就这样生生不息。

背观音的曹操、玩世不恭的黑昌、看台风的俩沦落人、和天对赌的秋姨、七朵老金花寻菩萨、有规矩的体面,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