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

那些年的那些知识分子:读《前浪后浪》

洋洋洒洒的四百多页,《前浪后浪》沿着精神思想的脉络,展示了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图谱,正如书名一样,前浪向前消逝在沙滩上,后浪向前亦消逝在沙滩上。

果真消逝了吗?我觉得并没有,晚清、五四、大革命这些不同时序下的种种思想精神依旧存在于现世我们的周围。正如许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在这段时序中找到最初的基因」。要我说现世的许多秘密也同样可以从这段时序中找到它们最初的基因。

书写的非常棒,整本书结构组织的很明晰,以晚清三代人、五四三群体、三代革命者作为分野,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的变化梳理的很清晰,这些知识分子是有血有肉的,读起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由得浮现于脑中,还依稀有点印象的历史课本中的时间点和重要事件在这些人和这些人精神思想的展现中清晰了许多,对那段时期的了解又增加了一些。

一边读一边在想,现在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它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甚至都不知道在现在应该怎么定义「知识分子」。读着读着不由得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的丰富产生了羡慕的感觉,如今环顾四周,好像大家不怎么思考这些,或者都隐藏着,显现的好像就是搞钱、搞钱、搞钱,难道「祛魅」剥离了神圣与道德之后,搞钱就是最高价值了吗?

另一方面在羡慕的同时有些反感,无论是官僚士大夫、文人士大夫还是激进知识分子,他们多数更在意的还是他们自己,或者他们所代表的,他们口中的四万万其实离他们挺远,更多的是他们想站上舞台,而且站在 C 位。一路读下来,后浪与前浪的争斗是越来没有分寸的,在语言上从还算文雅理性到越来越泼皮无赖,激进的康梁和温和的李张之间互相攻讦的言语读起来,感觉康梁跟泼皮无赖没啥区别,再往后就更加不堪了,上升到人格,对人不对事了。

一百年前也有70后、80后和90后,有绅士、名士、斗士和流氓……,观照百年前,对照当下,挺有意思,写到这里想起了李先生的歌词:「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向后浪致敬。


推荐 5 本书:2024 年第 4 季度中读到的好书

2024 年过去了,我在第 4 季度中一共读了 13 本书,不经意间又到按季度回顾自己所读的书的时候了。第 4 季度过完也代表新的一年到来,一年就这么匆匆而过,生活简单而又欣慰,还行走在路上。

最近看了不少年末的总结,以前也会把总结输出到公众号,后来想想还是留存在本地的硬盘上为好,还是开始回顾读的这些书吧。

按照我自己的分类,最后这个季度读的书列表如下:

技术开发类的书 3 本

  •  《人件(原书第3版)》
  •  《程序员的数学(第2版)》
  •  《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第2版)》

教育学习类的书 2 本

  •  《数学学习没有捷径》
  •  《语文极简学习法》

人文社科类的书 6 本

  •  《一生之敌》
  •  《男孩女孩的第一本大脑书》
  •  《老子与东方之道》
  •  《富种起源》
  •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
  •  《智人之上》

历史类的书 2 本

  •  《三神之战》
  •  《喜》

在这些书中,推荐的书有 5 本

  •  《智人之上》
  •  《三神之战》
  •  《数学学习没有捷径》
  •  《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第2版)》
  •  《一生之敌》

这 5 本书放在后面分别单独说。

《人件》这本书是写给软件开发从业者看的,隶属于软件工程范畴,这次读的是第 3 版,这本书主要强调的是在软件开发中「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技术本身。书中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来印证其观点,许多项目的失败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为因素,进而作者探讨软件开发中的团队建设、环境及组织文化。在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在工作中很常见,但处理方法却跟实际上你经历的工作很多都是反着来的,挺有意思,也值得思考。这本书其实出版有些年头了,我之前读了第 2 版,这次读它是有两点原因,一是想看看这么多年过去后现在是否有所改观,二是现在它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比如过分追求各种指标是不是会适得其反,有凝聚力的「快乐团队」和常见的凑人团队,过度管理和微观控制与足够的自主权怎么平衡等等。除此之外,它也继续提醒我们,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软件开发的本质是「人」的活动,重视和善待「人」才能实现高效能和可持续。

日本作家写入门教材还是挺有一手的,一般读起来都比较通俗易懂,这本《程序员的数学》也同样如此,它是日本作家结城浩写的一本面向程序员在编程中常用数学知识的入门书,书中对于计数法、逻辑、余数、排列组合、递归、指数、不可解问题等进行了通俗朴素的介绍,在附录中对于当下 AI 中的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也做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翻一翻,我在计数法这部分挺有收获,比如罗马计数法的特征及其规则、0「零」所起的作用,关于计数演变的历史读起来也挺有意思。

如果孩子在应试教育之中,那么《语文极简学习法》这本书值得家长和孩子读一读,相信对于当下的语文学习是有帮助的,可以把它当作工具书。这本书介绍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介绍了语文的知识板块、能力维度、对阅读量的要求、记忆技巧、诗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有效运用教材和教辅,强调科学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为什么说这本书对于当下的语文学习是有帮助的呢?我的判断之一是在书中作者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以及教材的老师用书的重要性,这方面就不多说了,每个人可以自行体会。

给孩子们了解大脑的科普书《男孩女孩的第一本大脑书》,我却读的也是津津有味,这本书图文并茂,配图不是大脑的结构图,而是能够让人一边读一边想象的图,从而加深对读到内容的理解,书读起来很轻松,以问题为标题,然后作答,没有晦涩的文字,比如大脑皮层负责思考、学习、感觉、阅读、品尝…,做这么多事要面积大,所有它以褶皱的方式存在;脑袋里有三层脑膜摸起来像皮革;我们的大脑有多重(成人1400克),哪个动物的大脑最重(抹香鲸5倍于人,有南瓜那么大);组成大脑灰质的神经细胞大约有500至1000亿;海绵是没有大脑的动物…除了大脑的各种科普,还纠正了一些我们常听到的错误,对于大脑的使用和一些问题也给出了解答,还是可以读一读的,很快就能读完。

《老子与东方之道》这本书读了近 15 天才读完,一边读一边查,算是艰难的读完了,读完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因为我自己是读不懂道德经的,市面上道德经的版本众多,为它做注解的人也众多,而且都还各有理解,我想这可能也是道德经的经典之处,它好像不是一本有唯一解释的书,更像是一本引发每个人和它思想碰撞的书,一番精神上的交流后,每个人都能从它里面找到自己的众妙之门。这本书是作者和老子精神交流的一些感悟,作者将这些感悟分享了出来,这种分享有助于引发思考,书里面不少地方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论是作者的论述还是他引经据典,读起来不错,读完后买了本中华书局的《道德经》。这本书不好的地方是作者说的不尽兴,遮遮掩掩的,不过好像也不能说的很尽兴。

我看有不少人推荐《富种起源》这本书,但我读完后不太喜欢。作者提出了一个人类如何变富的理论,应该就这个理论进行严谨的论证,但是书里作者个人的心路内容太多,有些地方也是像作者说别人的那样「先射箭然后再画靶子」。作者的探讨主要包括马尔萨斯机制、族群竞择、文化变迁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的脆弱性与坚韧性,强调工业化与中央集权对人性的影响。给出了两部门模型、族群竞择、制度竞择… 大刘陷阱……,可粗略概括为「马尔萨斯—达尔文—刘慈欣」。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如书名,是一本探讨规则失败原因的书,我们的生活中规则是无处不在的,有明文的规则也有暗地里的规则「潜规则」,可以说规则塑造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往往很多规则会失败、无效,比如我们的法律下制定了很多的规则,但为什么法律不能改善人们的行为?这本书主要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书的可读性一般,其主要的观点是刑罚的确定性比严厉性更重要,法律需要与道德观一致这样才会提高遵守率,社会规范和经济条件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与情境对守法的重要性。作者比较提倡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跨学科整合,采用科学的方法。

在网上看到有人在讨论《喜》这本书,微信读书有上架,就加入书架,读了几页后一直读不进去,这个季度耐着性子读完了它,不太喜欢这本书,可读性不太友好。一方面这本书的注释特别多,注释多的书我觉得是可以照顾一下可读性的,但它没有;另一方面在行文中夹杂着古文和作者的分析与观点,让人读起来着实费劲。

以上是对不做推荐的书的回顾,要说的是读书是非常个人化的,我只是回顾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仅仅是在季末让我的记忆再返回去想想读过的这些书大概都读到了哪些内容。不做推荐只是我现阶段阅读体验的反馈,更多的可能会是自己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我也正在做这样练习。

下面 5 本书是我这个季度读完后比较推荐的。

这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跟他的其他几本书一样,赫拉利延续了他一如既往的宏大视角,探讨了信息网络的演变和未来的趋势,信息网络在塑造人类社会中的关键作用,在当下 AI 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赫拉利的书一向好读,且视角独特,这本书从信息传播方式出发,带着我踏入从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这条时间长河,从头开始探索信息网络的演变,从信息网络的演变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然后反过来人类社会和文化又如何反过来推动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一路走来在塑造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圣经的正典化、巫术及猎巫的迫害、各种主义等在赫拉利笔下娓娓道来,从信息及其构建的网络这个角度来看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复杂的关系,不同社会和政治系统如何利用信息来实现其目标并强加秩序,这些给了我不少的思考。

如今人工智能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会看到说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或者下一个时代被我们定义为人工智能时代,这也说明在现在的信息网络下我们开始达成了共识,并基于共识谱写新的故事,携手前进,但这次我们可能要跟新的物种一起在新的信息网络中共同前进,作者对此相对悲观,提出了很多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在李飞飞他们构建的 ImageNet 和 ImageNet Challenge 中 AlexNet 算法获胜,从人类下围棋的 2500 年以来,AlphaGo 下出了第 37 手,人工智能从此就不一样了,回形针故事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也参与其中并提供了贡献,我们的搜索、我们的言论、我们的购物、我们的视频…是我们把这些给了算法。

书里面有关政治、制度的部分对应当下同样值得思考,这里就不多说了,简中版应该是有所删减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其他的版本。

这是一部关于七世纪中东地区历史的著作,作者彼得·克劳福德(Peter Crawford),整本书用 269 页探讨了七世纪罗马、波斯和阿拉伯之间的权力转移。书中重点描述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萨珊波斯王朝以及从沙漠绿洲兴起的伊斯兰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分析了这些战争如何重塑当时的世界格局。

这本书很有特色,克劳福德把各种史料铺陈在书中,对史料间的冲突与不详之处均有说明,并对自己的选择和推测也是给出了理由,书的主体部分中并无多少自己的评论,作者仅在尾声的七页总结中浅谈了自己对于「黑暗时代、有码无码」的看法。整本书更像是作者选取重要人物、重要战争的史料,然后辅以地图,将当时的战争以人物、时间和地点串起来,加以丰富的的细节和战术分析,将那段历史的冲突栩栩如生的展现于读者眼前,怎么理解应该是读者的事情。

我对此段历史是非常陌生的,所以读完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这段历史从陌生到有了初步的了解,至少从战争冲突的视角来说对一个个事件有了基本的认识,它也为我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个收获是阅读完后认识了不少古雅的字词,刚开始读不太适应,这本书的的翻译文笔古雅,功力很是厉害,再加上时间跨度大、地点多、人物多人名又长,读起来本来就挺费劲,翻译再来一些古雅的字句,差点把我直接劝退,在导言中就出现「时局丕变,倘有讹舛」,进而「兵燹、阋墙、岁杪……」让我一阵恍惚,后来老老实实边读边查,倒也读的津津有味,学到不少古雅的字词,谢谢译者。

书中对于社会、文化、宗教的笔墨较少,有些遗憾。在读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在浮现一个问题,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人类国家很少能够长治久安,从大从小来看竞争确实是现实的存在,竞争无处不在,而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形势之一,不光是人类,包括所有物种,这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东西,是大自然演化的规则。

三神之战,一败,一亡,一胜,三神存二,不胜唏嘘。彼时中国处于隋唐,也是皇朝转换。三神胜者正当其时,唐朝名将高仙芝亦不敌也。

这个季度读了两本教育学习类的书,一本是上面说到的《语文极简学习法》,另一本就是这本《数学学习没有捷径》,推荐有孩子的家长都可以读读,我之所以读这类的书,也是因为家有神兽,且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之中奋斗。

两本书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学习都有帮助,比较而言语文那本更系统性一些,而数学这本更像是一系列的专栏文章汇集而成,之所以推荐数学这本是因为书中的内容是孩子学数学家长通常在做的操作,但这些可能并不能学好数学,作者还有一本书《中小学数学要义》,从书名看应该比较系统,我还没看,看完再说。

读完《数学学习没有捷径》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家长们应该先读读这本书,然后再决定怎么「帮」孩子学数学,但我估计,目前采取现有方式的家长看完后还是会依旧,让孩子处于学校上学和课外辅导班的包围之中。倒是还没入学或尚在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读完后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实践一番。

正如书名数学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但有方法,也有路径,路径是数学整个体系所展现的从浅到深的脉络,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后逐渐走向抽象,抽象中又通过枝蔓相互关联。方法呢大致来说就是在数学的路径上,做每个时间段该做的事情。

做该做的事情首先就要摒弃不正确的观点,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当下在数学教育市场上的一些方法和噱头。比如如何看待加减乘除训练?有没有必要练习口算、速算、巧算、珠心算……?包装的高大上的数学学习是不是灵丹妙药?……作者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不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耽误孩子的数学学习。

指出这些对于数学学习无效的方法后,作者给出了一系列专业的建议,比如数学的学习要根植教材,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大局观?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做些什么?「作者给了一些推荐的游戏」牛娃怎么学数学?什么才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数学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专业的内容还是要专业的人来解答,这本书对于家长来说读起来很友好,我是非常推荐家长读一读的,读完后我想在孩子数学的学习上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正如我在前面说的,家长读完后可能会觉得很有道理,但会依旧采用现在的方式,一方面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了现在这种周末连轴转的辅导班,取消这个习惯会给他们带来恐惧,而辅导班对于成绩提高还是有些帮助的;另一方面针对数学学习中概念知识的体系性和思想性建立是非常困难的,很少有这方面的辅导班,有这样思想的老师也是凤毛麟角,就是有也不容易找到,家长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能从众把孩子交给辅导班了。

对于作者对奥数的观点基本赞同,但略有不同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奥数游离于数学核心体系之外,不值得花大量时间,作者的建议是与其搞数学竞赛,不如直接学高等数学。我大致是赞同的,但是如果用借用奥数来帮助建立知识体系的当不在此列,毕竟奥数既然是数学,也自然能用最通俗的概念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后进行解答,而这个解答的过程应该是有利于建立概念知识体系的。

别被这本书的书名吓退,如果单看书名,这本书是写给程序员的,但其实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作者把他经过思考与审视后的人生经历分享给了读者,可以把它当成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工具书。

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就能很清楚它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整本书提供了 7 个篇章,分别是职业、自我营销、学习、生产力、理财、健身和心态,在这些方面,作者给出了实际操作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整本书通俗易懂,作者提供了大量的个人经验和实际的案例,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共鸣,非常具有启发性。

简单说说职业,比如我们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就是我们都会有一份工作,该如何看待工作和我们的职业生涯呢?

作者认同工作是属于公司的,而职业生涯确实属于自己的。作者建议对职业生涯应该进行规划,认为成功的软件开发人员之所以能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们有几个点,首先是目标明确,然后又为这个明确的目标制定了坚实可靠又深思熟虑的计划,接下来作者就告诉你怎么做,比如像经营一家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设定目标、如何追踪目标、如何调整目标…… 

这一路下来,这 7 个篇章就形成了一份比较系统的生活指南了,读读它应该很受益。

这是一本激励类型的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内阻力」,作者在书中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两个人生。我们正在活的,和从来没有活过的,在两个人生之间的,就是内阻力。”

可见内阻力就是阻碍我们实现梦想的无形之敌。

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内阻力的影响,它在各个场合中时不时出没,阻止我们的行动,它在我们身上常常表现为拖延。比如我们想走出每个阶段的舒适区时,内阻力告诉我们在当下这个区域待着很舒服。我们今天想写点东西,内阻力让我们明天再说。今天读读书吧,算了还是明天吧。让我上台讲话,这怎么行,他们会怎么看我…

怎么解决呢?作者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让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成为职业选手,我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并没有,还有更高层次的「缪斯」,在成为职业选手后,她可能会出现,在你耳边与你畅快的交谈,这时候创造性、灵感、创意创新纷至沓来。

內阻力每个人都有,看着书中的内容自己也是基本上全中,好在这些年逐渐在努力改善进步,人终究还是得不断的内省,不断的行动,我们要超越的始终是自己,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有进步,得看我有没有战胜內阻力,这个自己一生的敌人。

读这本小书我还是挺有收获的,首先,作者将内阻力具象化的方式挺有说服力,可以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其次,作者提出的成为职业选手「专业选手」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这一点引人深思。在碰到困难时可以随手翻翻激励自己。

这本书在不少书里面都有所提及,比如上一本《软技能》中就在成为专业人士部分引用了这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激励类的书在有些时候也被称为鸡汤,我以前多数不喜,偶也嗤之以鼻,在看《秘密》后有所改观,人有时候是需要激励的,身心上都需要,何况这本书还不完全只是激励。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快乐美满,愿所有美好都如约而至。



冲突无处不在:读《三神之战》

《三神之战》是一部关于七世纪中东地区历史的著作,作者彼得·克劳福德(Peter Crawford),整本书用 269 页探讨了七世纪罗马、波斯和阿拉伯之间的权力转移。书中重点描述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萨珊波斯王朝以及从沙漠绿洲兴起的伊斯兰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分析了这些战争如何重塑当时的世界格局。

这本书很有特色,克劳福德把各种史料铺陈在书中,对史料间的冲突与不详之处均有说明,并对自己的选择和推测也是给出了理由,书的主体部分中并无多少自己的评论,作者仅在尾声的七页总结中浅谈了自己对于「黑暗时代、有码无码」的看法。整本书更像是作者选取重要人物、重要战争的史料,然后辅以地图,将当时的战争以人物、时间和地点串起来,加以丰富的的细节和战术分析,将那段历史的冲突栩栩如生的展现于读者眼前,怎么理解应该是读者的事情。

我对此段历史是非常陌生的,所以读完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这段历史从陌生到有了初步的了解,至少从战争冲突的视角来说对一个个事件有了基本的认识,它也为我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个收获是阅读完后认识了不少古雅的字词,刚开始读不太适应,这本书的的翻译文笔古雅,功力很是厉害,再加上时间跨度大、地点多、人物多人名又长,读起来本来就挺费劲,翻译再来一些古雅的字句,差点把我直接劝退,在导言中就出现「时局丕变,倘有讹舛」,进而「兵燹、阋墙、岁杪……」让我一阵恍惚,后来老老实实边读边查,倒也读的津津有味,学到不少古雅的字词,谢谢译者。

书中对于社会、文化、宗教的笔墨较少,有些遗憾。在读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在浮现一个问题,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人类国家很少能够长治久安,从大从小来看竞争确实是现实的存在,竞争无处不在,而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形式之一,不光是人类,包括所有物种,这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东西,是大自然演化的规则。

三神之战,一败,一亡,一胜,三神存二,不胜唏嘘。彼时中国处于隋唐,也是皇朝转换。三神胜者正当其时,唐朝名将高仙芝亦不敌也。


数学学习有路径有方法但没有捷径:读《数学学习没有捷径》

推荐家长们先看看这本书,再决定怎么「帮」孩子学数学,但我估计,目前采取现有方式的家长看完后还是会依旧,让孩子处于学校上学和课外辅导班的包围之中。倒是还没入学或尚在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读完后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实践一番。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一个小学。孩子们身边的同学们的家长但凡关心孩子的教育「成绩」,那孩子们周末肯定都是行走在不同的补习班之间,亲戚朋友不少也是这样,我看着觉得很累,为孩子和家长都感到累,效果怎么样呢,如果按照成绩来看,并不是很理想。我们家俩孩子不上辅导班,所以周末有不少的时间玩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觉得挺好,如果看成绩的话好像也没有拉下,甚至比大部分天天补习班的还好,经常有人来问孩子上的什么补习班,说没上不熟悉的还不太相信,认为是藏着掖着。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基本就是按照书中说的方式进行引导,做出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成长中有我们同学的孩子们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有专业的朋友就其专业方面普及的相关信息,两方面吸收后在结合自己孩子的个性,选择性的实践,孩子们成长还是比较愉悦的。让孩子开心的成长是第一要务,学习成绩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内容。就数学这个科来说,我接收到的信息跟书的作者在书中所述差不多。

正如书名数学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但有方法,也有路径,路径是数学整个体系所展现的从浅到深的脉络,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后逐渐走向抽象,抽象中又通过枝蔓相互关联形成体系。方法呢大致来说就是在数学的路径上,做每个时间段该做的事情。

做该做的事情首先就要摒弃不正确的观点,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当下在数学教育市场上的一些方法和噱头。比如如何看待加减乘除训练?有没有必要练习口算、速算、巧算、珠心算……?包装的高大上的数学学习是不是灵丹妙药?……作者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不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耽误孩子的数学学习。

指出这些对于数学学习无效的方法后,作者给出了一系列专业的建议,比如数学的学习要根植教材,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大局观?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做些什么?「作者给了一些推荐的游戏,家长也跟孩子一起学起来」牛娃怎么学数学?什么才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数学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专业的内容还是要专业的人来解答,这本书对于家长来说读起来很友好,我是非常推荐家长读一读的,读完后我想在孩子数学的学习上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正如我在前面说的,家长读完后可能会觉得很有道理,但会依旧采用现在的方式,一方面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了现在这种周末连轴转的辅导班,取消这个习惯会给他们带来恐惧,而辅导班对于成绩提高还是有些帮助的;另一方面针对数学学习中概念知识的体系性和思想性建立是非常困难的,很少有这方面的辅导班,有这样思想的辅导班老师也是凤毛麟角,就是有也不容易找到,家长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能从众把孩子交给辅导班了。

对于作者对奥数的观点基本赞同,但略有不同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奥数游离于数学核心体系之外,不值得花大量时间,作者的建议是与其搞数学竞赛,不如直接学高等数学。我大致是赞同的,但是如果用借用奥数来帮助建立知识体系的当不在此列,毕竟奥数既然还在数学范畴内,也自然能用最通俗的概念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后进行解答,而这个解答的过程应该是有利于建立概念知识体系的。


读《老子与东方之道》小结

读这本书读了 10 多天,一边读一边查,艰难的读完了,读完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因为我自己是读不懂道德经的,市面上道德经的版本众多,为它做注解的人也众多,而且都还各有理解,我想这可能也是道德经的经典之处,它好像不是一本有唯一解释的书,更像是一本引发每个人和它思想碰撞的书,一番精神上的交流后,每个人都能从它里面找到自己的众妙之门。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是作者和老子的精神交流的一些感悟,作者愿意将其分享出来,本身就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受到触动,书中的不少地方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论是作者所述,还是作者引用先贤所述,我读着感觉非常不错,这一番读下来自我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上面这些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感觉作者好像说的有些遮遮掩掩,讲的不尽兴,直到看到后记,作者说没放开胆量,困顿在言犹未尽、意犹未尽的状态。另外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因为古文基础很差,书中很多引经据典的内容很多是看不明白的,查着挺费劲,也只是看了个大概。

对于这么有名的国文经典,以前还是拿起来过准备读一读的,看着满眼的文言文,那是晦涩难懂滴,浏览一番注解,草草就收场了。在工作生活中倒是经常耳闻一些道德经中的名句,结合场景也蛮有趣,比如有一个阶段跟一家企业合作,日常工作需要向该企业领导汇报,这个领导就要求汇报按照「三-三-三」这样的提纲展开,有次聊起来领导就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汇报三点就够多了,最多在每点下再来三点,哪来四五六七八九那么多需要汇报的,然后你听汇报发现都是 333 这样的……」,事后想起来还真有些道理。再比如「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听一位朋友说一位大气的老板在招人的时候就说我想让你为我好好工作,我就先给你让你满意的薪资。类似这样的场景其实还有不少,这是每个人读道德经后的学以致用。

这次读这本《老子与东方之道》,我是一边读一边查找基础的文字解释,虽然艰难,倒也收获了那一丝观阅古文的乐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这点倒是要感谢这本书了。


下面是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摘记,我读到这些句子时挺有感觉,这些内容是作者感悟的一隅。

10章:道家之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放下主观意志,顺任道理和民意去做。只要所做的事情在道理和民意之中,那么不管做了多少、多大的事情,都属于道家的「无为」境界。也就是无成见而有作为。

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生的状态就是死的过程。

17 章:如果领袖不强求民众去实现领袖的幻想,执行领袖的特殊意志,让民众在自然的状态中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么民众就会常常意识到有这样一位领袖的存在,从而各安其位,各治其业,就像手足一样,自然协调,自觉配合,而做领袖的也很容易。反之,如果领袖有许多未了的意志要求实现,有许多利益偏好需要安排,而且还要不时刷刷存在感,担忧被人遗忘了,将自己当作神一般的天才,自以为出身高贵,怀有许多非凡的设想,那么要想「下知有之」而各安其位,可就有些难了。

18、19 章:如果仁义孝慈等处于人的天性,那么我们的意识和行为自然与之吻合,不需要将它们概念化,以至演变为横生分别的由头、操控人心的工具;反之,如果仁义孝慈等并非出于人的天性,那么这些伦理文明就成了「我」倏(极快地)忽,天天给「我」开窍,「我」的浑沌天性,也就天天都在消亡。

当智慧炮制出仁义和孝慈的法则,试图谋求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时,虚伪也就随着利用这些法则,以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目标代表社会整体的利益目标。

23 章:天地也不会长久刮狂风、下暴雨,你们这些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又何必大言滔滔、喋喋不休呢?

道、德、失三层,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我们的选择,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自己就被选择了。人世间的一切事情,总是从我选择开始,到达我被选择的结局。

24 章:谨防四个「自」。「自见」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自是」是固执己见,「自伐」是夸耀自己的功绩,「自矜」就是拿捏个身份来端着,装模作样。

26 章:一个国家,如果不是信仰共同体,缺乏精神上的内在凝聚力,那就只能仰赖军政之威去维护,于是帝国的军队,主要职责不是抵御外来的侵扰,而是枪口对内,访民如贼寇。

43 章:既然明明知道能够做到的人很少,又何必反复强调呢?青年人嫌老年人唠叨,要么是听见了,这就去做;要么是做不到,越听越烦。

44 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如果我们的传统只是教人淡化经济追求,那么我们发展经济的精神动力又能从哪里来?进而言之,已经来临的市场经济,需要思想上、文化上的秩序资源,如果固有的传统不能提供这样的资源,致使我们在面对高频率的市场竞争时,要么贪图一夜暴富,要

么就无奈消沉,不能由传统习惯顺延出市场规范和遵循规范的社会共识,我们的社会又怎么可能进入和谐有序的发展轨道?

45 章:如果世界被造化得尽善尽美了,增一寸太高,减一两太瘦,什么都不能再动了,这世界岂不是要寂灭?

46 章:「动物世界」里,谁见过种族屠杀?谁见过一场战争席卷全球?谁见过持续数百年的「圣战」?谁又见过海陆空立体作战甚至空天战?

51 章:从人人都明白的延续生命,到人人都不能彻底整明白的创造生命,这中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差距有多大?

封爵位显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捧上神坛,另一方面也禁锢在神坛之上,封禁或解除的解释权,都掌握在加封者的手中,以至「教会」 CEO 成了「上帝」的代言人。而「道」是不可封的,无论封爵还是封闭。所以《庄子·齐物论》说,「夫道,未始有封」。

64 章:对于「天下」这种社会共同体来说,慎终如始,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可能是很难很难的,那就难在:第一,坐上金銮殿和遥望金銮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第二,坐上金銮殿后由他人布置的环境更不一样。

73 章:以今天的眼光看,老子以理性突破信仰传统的努力,对于思想、精神的发展无疑是开拓性的,但他同时也会引发社会责任感异常强烈的儒家式的忧惧,即传统的信仰体系被突破之后,现实的社会秩序又依靠什么来维持呢?

78 章:《东坡易传·坎卦》—— 万物都有各自固定的形状,唯独水是个例外,随着所处的环境呈现为各种形状。世人通常都认为有固定形状的万物即有准信,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就没有准信。然而,方形的物体可以被砍削成圆形的,弯曲的可以被矫正为直的,可见固定的形状靠不住,不能成为准信的保障。至于水,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但随着所处环境而呈现出相应的形状,却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工人会用水来确认平衡点以及平面等。也正因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与任何物体接触都不会因碰撞而相伤,所以行进的历程虽然险阻无常,但从来都不会错失流淌必至的准信。

水才是天下的至信之物。

水还有一颗必定流动的恒心,「所遇有难易,然而未尝不志于行者,是水之心也。物之窒我者有尽,而是心无已,则终必胜之。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胜物者,维不以力争而以心通也。不以力争故柔外,以心通故刚中」。

79 章:「圣人执左契」 —— 老子的自由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