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管理

连锁零售业服务还是一如既往的差

三个多月前在郑州本地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宝视达」眼镜店配了一副眼镜,这是一家连锁经营眼睛业务的零售服务商。三个月后所配眼睛的镜框腿开始成片的掉漆,拿到店中进行反馈并寻求服务,在不断寻找镜框中到现在也没解决好,依旧带着上一付备用的眼睛,最后的结果是在投诉后答应经过折旧退款,来来往往的,两周时间过去了,这个过程让人厌烦至极,却又无可奈何。

从眼睛镜腿掉漆来看,应该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这种质量问题对于这个品牌来讲应该是一个非常小概率下才会发生的事情,碰到质量问题给出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即可,但一来二往的过程让人感觉糟糕透顶,而给出的方案的时效性极其差劲「协调匹配的镜架」,综合起来,反馈在用户眼中的服务自然是差劲的,仅有一个良好的产品对于一个品牌是不够的,品牌还需要有配套的服务来支撑。

仔细回想生活中与自身有交集的连锁零售业,这些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是在做着一锤子的买卖,完成交易就算完事,对于能够获取用户信息的连锁零售行业,除了骚扰的推销信息,恨不得与你老死不相往来,毫无服务可言,可能仅有的服务也就是从进入门店到交钱走出门店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面对不断推销的服务,这些行业中,连锁便利店可能体验会好一些,至少相对较少碰到不断推荐你买这个买那个的。

服务是以用户为导向的,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获得进一步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很应景:「产品卖出的那一刻即是服务的开始」。在我们做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做好服务,好的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我们在做的工作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目前团队在做的产品服务于医药连锁零售这个行业,不断的接触医药连锁零售方面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医药连锁零售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在日常经营中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在调研中常碰到的情况如下:

1、药通过药店卖出去,但是药店对用户不甚了解;

2、优先推荐毛利高的药,在你问有没有自我认知品牌药的时候,有时候你会发现导购员那热情的服务顿时不见了;

3、连锁药店的药的品类是没有差异化的,药的品类取决于药店的面积;

4、对于店内导购来说,对于前来购买指定药品的用户的回答只有「有或者没有」;

5、同类疗效的药会被放在不同的区域;

6、一些药店会引入设备来延展针对医药的服务,比如切碎和熬制;

7、很多有会员体系的没有针对会员很好的进行利用;

近几年传统行业在拥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比较积极,伴随着「互联网+」这波浪潮,不少连锁零售企业成立了电子商务的部门,投资了IT基础计算资源,对内注重信息化的建设,对外做起了电商、微商,这些综合下来投入不菲,效果却甚微,远没有达到预期。这里面有部分原因是经营的思维依旧处于卖货状态,在同质化产品已然成为血海很多年的今天,就是用上互联网这个生活中快捷的工具也往往收效甚微。

或许以用户为导向,围绕产品与用户,尝试找到产品能提供的增值服务是值得尝试的,这样或许会极大的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与品牌知名度。

以用户为导向首先得清晰的知道你的用户,从个体到群类,了解到用户的个体特征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个体服务,了解群类的特征可以知道你解决的是哪类人的问题,一家药店服务的大多数都是周边社区的范围,时间的积累会对服务的用户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前提是以用户为导向。

一旦开始以用户为导向,那么还能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呢?在药品的使用、存放能不能与用户多聊几句?对于药品的副作用能否与用户多聊几句?能否对用户过往和当前使用药品进行了解,在合理用药上与用户多聊那么几句?能不能建立监测、审查和评估治疗的效果?是否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来分析处方的趋势?是否能够建立用户用药管理?能否针对了解的用户群进行不带商业色彩的健康讲座?品类终归对于单店是有限的,怎么解决买不到的品种?

其实医药连锁零售业目前相较于其他连锁零售业还是提供了不少额外的服务,比如越来越多的店会提供切碎和熬制服务,提供送药上门,提供测量体重、身高的服务,提供常规测血糖、血压服务,提供饮用水,提供休息区,提供消毒伤口包扎,提供雨伞等等。

提供服务只是一个开始,持续的对提供的服务追踪其效果,针对反馈提升服务的体验,这需要持续进行,在这行进的过程中依托信息的力量,持续的优化运营,当逐渐明晰所服务的用户群类,当真诚的建立起产品的服务体系,那些看似是最大获利源的有可能是企业长期获利最大的干扰。

在传统企业转型的路上,或许以用户为导向思考从当下产品能够衍生出什么服务来增值当下的产品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至于是做电子商务还是全员营销,或是什么渠道,这些应该是表现形式,是贯穿于服务基础之上的。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体现团队专业性至少要做好4件事

新办公室装修完毕,已搬入两日。装修过程中时不时会去现场看看进度,同时也看看其他行业的团队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作为甲方的一员,丝毫感觉不到这个团队的专业性,以后不建议、不推荐进行再次合作。而这些体现不出团队专业性地方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时有发生,如果长期对用户体现出这种不专业性,最终就是用户一个个离你而去,这些是一个团队成长中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与反思、并提升自己的地方。

情感上的因素

大部分的项目一般都或多或少与关系有关,关系很多时候与钱权无关,关乎情感,这也算是一种特色,所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首先需要考虑一下情感上的因素,不能持续「消费」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消费的是关系所有者的信誉。这个装修团队就是这样,不太考虑情感上的因素,传递出来一种「杀熟」的感觉。

首先从报价开始,报价比市场价格要高出不少,这中间会有品牌溢价,但找了几个朋友评估一下确实高出不少,其实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在中间的小细节,比如准备用极其劣质的窗帘、到现在都没有没让贴的玻璃膜、随意更换材料的品牌等等。另外前期有些特殊的情况我们在资金上略有延误,也是各种不满,其实在装修这个行业就算是走正式的招标也是有很多垫资实施工程的,当然对于我们以后也要注意资金方面事情,毕竟情感是双向的。

与时俱进的团队

从外行的角度来说说对装修这方面的看法,随着智能设备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装修未来有广阔的空间,对于团队的整体技能素养要求是越来越高,需要有一支与时俱进的团队,团队除了能设计优雅的整体方案,同时也需要施工优雅的完成方案。

在这次装修中有两件事比较有意思,其一是空调的电源要自己接,难道这是工装的惯例?其二是最后的工位电源要自己接,包括工位的网线也得自己布,这难道也是工装的惯例?好在公司本身就是做机房的,这些还都能做,对于一般的企业是怎么解决的?

如果这是惯例,在这些事上多做一些的装修企业一定会脱引而出,比起要自己搞定这样的惯例体验要好的多。如果不是惯例呢,你压根就不会做这些,是不是团队需要提高一下呢?

同样的功能,仅仅实现和拥有良好体验之间,无疑具有良好体验的会胜出,曲里拐弯的管线与横平竖直对称的管线给用户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更别说考虑日后实际的操作性与可维护性。好的一方面是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工具上的进步,现代化的工具使得效率提升了很多,但在基本的技能素养及细节上进展则不大。

我们自己的团队也常常会这样,很多时候仍旧是以功能性实现为第一原则,以过去的经验作为指导,孜孜不倦的在固有的圈子中耕耘,因为一旦跳出这个圈子就需要付出,并伴随强烈的不适感。而实际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这个世界的不断的变化,如果不能应对这些变化,终将是要被淘汰的对象。

高效协作

现在是一个协作的时代,高效协作是第一生产力,而沟通是能够协作的基础,装修中一般采用图纸作为施工的依据,图纸也作为沟通的桥梁,要么图纸出的详尽,要么多到现场一边施工一遍沟通,补足修正因甲方需求发生变更后产生的新变化,沟通不顺协作就不顺,浪费人力物料,产生重复性工作,效率不用提了。

在装修整个过程中,图纸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而负责提供图纸的设计人员很少能够来现场,导致不少地方施工完毕发现不是甲方需要的,有的能返工,有的如果返工就有些浪费了,只能作罢。一个好的设计师除了能设计出好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将好视觉效果的设计装入实际的场景,使其在视觉效果优秀的基础上具有易用性,出现反馈后更应该勘查下实际的场景以做出修正,毕竟那是第一手的现场反馈,如果高高在上,那就是闭门造车,整个团队协作就不顺畅,这对于甲方可能顾及这次的情感就算了,下次呢,我想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

协作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齐心协力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主观能动性与及时响应性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尤为重要,我说了你响应了,那么下次我可能还说,如果我说了,你不响应,下次我可能就不说了。

过程规范

五六年前家里房子装修,除自己购买基础材料之外的工作交由一家颇有实力的装修公司,施工人员进驻开始装修时,给我的印象就非常不错,整齐划一带企业Logo的工装,第一件事就是在玻璃上贴上带有企业Logo的温馨提示「xxx在此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一进门处挂着安全施工准则,同时还有施工进度甘特图表,大门也包上厚厚的防撞泡沫,同时也不忘记打上企业的Logo,施工之外的地方都用带Logo的塑料无纺布盖住,每次约定的材料进驻后一定要让你验收一下,等等这样的你看我过了五六年还记得呢。

那么这一次呢,基本上我列出来的这些都没有,这点我非常奇怪,要说这是在做工装,整个写字楼里面都是企业,有不少还没装修呢,这不是一次很好的宣传自己企业品牌的机会么?更离谱的是中午躺在其他楼层的楼道睡觉、在洗手间洗澡,搞的已入驻的企业隔三差五投诉,这让我们很丢人,应该也让他们很丢人,可人家没挂带自己Logo的牌子呀。

这些外在的表现来自于内在过程执行的规范,一个良好的过程经过规范后经由外在的表现,往往能让人记住很久,具有放大效应,会给自身的品牌加分。
这四方面在工作生活中都值得我们时刻思考,并尝试进行改变,改变后会体现个体和团队的专业性,专业能提高竞争力,进而在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最近生活工作中几个场景中的小事,让我思考做产品过程中坚持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很多新上市后反响不错的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持之以恒,产品逐渐变味,最终逐渐失去市场。我想「坚持始终如一」「坚持持续运营」「坚持勿忘初心」可能是需要我们做产品中时刻思考与警惕的。

一个烧饼小摊

去年的时候小区西门口开了个烧饼小摊,刚开始的一阵子天天都排着一队人在等着买烧饼,凑趣排队买了一回,烧饼确实不错,份量充足,外焦里嫩,外加厚厚一层的芝麻,对烧饼这个品类来说是一款好产品。

那段时间每每有时间都会去买上几个,并推荐给周边邻里,排队的人越发的多了,有时候还不一定能买到。一阵时间过去后,份量开始少了,随之芝麻也开始少了,品相也不如以往,也就不再有排队的情况了,当然小摊还在。

另一个烧饼小摊

前段时间又有朋友推荐了一家打烧饼不错的小摊,第一次去排队从最后一炉中匀了两个,吃后确实不错,便宜好吃,同样也是一个好产品,第二天特意去早一点排队多买了几个,隔了几天当第三次去买的时候发现没有了,心中还想着怎么没了?这几天经过发现又在卖,排队的队伍不见了,上前买了几个,随口一问原来是这段时间不想干想休息休息,好在烧饼还是如以前一样,花一定的时间后可能还会恢复如初。

不为发烧而生的小米

烧饼小摊的事就说到这里,转回互联网,这几年互联网中的明星企业「小米」最近被众多大V唱衰,已然成为最近的话题之一。我对手机这个行业的了解仅限于周边亲朋好友的使用情况,印象比较深的是在 2014 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北大的刘德寰教授对手机行业以「春秋五霸」做了主题报告,当时刘教授在报告中有提到小米是四面出击、细分待定。一边听一边跟一起参会的同事闲聊了几句,站在外行的角度比较看好华为,基于两点,其一是核心部件华为自己就有研发且有专利,其二是跟运营商关系不错,现在看来还得加上华为不是以风投驱动的。

「为发烧而生」品牌定位下的小米火箭式的成长,买小米手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排队抢,经常会在线上线下听到「抢到了没,又没抢到……」,日常中见到的小米手机也确实越来越多多,聊起来反馈也挺好。但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周边用小米手机的逐渐减少,后续的产品好像也不「为发烧而生」了,在偶尔听到类似「系统怎么推广越来越多,广告是越来越多了」的抱怨声中,手机也逐渐换成了其它的品牌。

产品推出市场后,能够解决冷启动获得初始用户已实属不易,我们团队从开始组建到产品开发到尝试让用户使用已经过去两年了,还没能很好的解决冷启动的问题,当然也不存在排队等用的初始用户。一方面我们在坚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根据为数不多的用户的反馈持续对产品进行改进。

无论这两个卖烧饼的小摊,还是小米,一方面是极其让人羡慕的,另一方面是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如果他们一直坚持提供始终如一的服务,一直坚持持续的运营,一直坚持勿忘初心,可能会是另一种景象,可是现实是没有如果的。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搜索「doevents」

如何挑选办公管理系统

在十五年前工作的企业中,为了便于团队成员的办公与信息化管理,企业当时采购了一套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用于日常办公,整套系统由加密狗「类似 U 盾」与诸多的功能模块「工作台、消息、审批、计划、任务、CRM ……」的系统组成,就是拿到现在,这套系统也是不落伍的,当时和小伙伴们用了 4 年多时间,中间厂商断续的更新了那么几次,每次的更新对于厂商都是一次收钱的机会。

在使用的 4 年多时间中,面对这么多的功能模块,大部分功能浅尝即止,最常用的是消息模块,这个模块提供选择小伙伴,然后录入消息内容,偶尔也可以添加个小附件,发送后被选择的小伙伴们的电脑都能弹出消息「前提是用IE登录了这个系统」,这个功能多用于中午约饭及周五约下班后通宵游戏,偶尔也会用于会议通知或进行文件发送,至于其它的功能模块基本都是放在哪里,成了摆设。

后来离开这个企业后又断断续续的在几家企业历练,也会有相应的办公管理系统「那几年无纸化办公是比较被追随的」,其大部分功能同样也是摆设,政府、外企和极少的大企业会稍好一些,这么多年过去了,中间也碰到诸多企业采购办公管理系统,直至目前,大部分企业在挑选和应用办公管理系统时依然是这样,以系统功能的多寡来选择,辅以性价比和是否提供本地化服务,而厂商也乐忠于开发功能堆叠的系统来迎合这种选择,以方便卖个好价钱,这样造成企业买了系统却没达到期望中的效率提升、节省成本,没有为企业产生价值,纯粹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那么功能多了好不好,功能多肯定是好的,这么多功能的产生就是因为市场中有这么多的需求,功能多是好的,买来却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那么该怎么挑选办公管理系统?

从企业内部进行审视是挑选办公管理系统的关键。区分办公的各个场景,梳理出各个场景中的资源、流程、碰到的问题,确定各个场景实施办公管理系统的关键指标,将这些关键指标与需要采购的系统相匹配,获得适合企业当下的办公管理系统。

关键指标有很多,系统服务于人,人员匹配就是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在协作之间企业团队成员完成日常的工作,流程贯穿于其中,流程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有其内部办公管理的诉求,往往每个职能部门办公管理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这又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当然还有更多的关键指标,如果全部考虑进去进行全面的匹配,往往就会出现这些年碰到的情况,买回来后的大部分功能都会成为摆设。

贪多嚼不烂,要有所取舍,以当下为准,尽量少发散,现在日常干什么我们就信息化什么,在享受了信息化的红利后,会自然的发散深入,要用一个、上一个,上一个、用一个。日常中没有使用的你不能指望采购个系统回来就用了,要知道功能越多也需要越多的人来参与使用,没有这么多的人参与使用同样也只能是摆设。而且一起堆积在系统中也会产生干扰,提高整体使用的复杂度,可能唯一的收获就是花了钱买了这么多功能模块,心里上占了便宜。在选择办公管理系统时,选择少要比选择多更好,少即是多。

最近有家企业在采购办公自动化系统,寻找了几家国内知名办公自动化系统厂商进行内部招标,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各家进行自家系统的宣讲;功能、价格、服务,洋洋洒洒的几十项功能罗列,适应移动场景,基本涵盖办公管理系统的各个角落。如无意外最终会从这几家选择一家,他们忘记之前他们曾有一套系统,有很多功能都处于闲置状态,仅仅不符合移动时代就需要,就要重来一次,对于厂商是极其喜爱这样的客户的,那么对于客户自己呢?

企业办公管理系统隶属于企业管理数字化范畴内,数字化需要做到可存储、可搜索、可调用。在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系统会在连接中融合,企业既应该从内部考虑企业管理数字化后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红利,也应该从外部考虑企业管理数字化后能给用户带来什么超值的服务体验。不要再仅仅为功能埋单了,用迭代式采购办公管理系统或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方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搜索「doevents」

一天半的时间折腾VSTS团队协作环境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出来以后只是大概了解了它的组成,一直以来没有实际的安装试试,这两天抽出时间进行了安装试用,一下就进去了一天半的时间,所幸的是还是安装成功了,事前的准备工作多少有些不足,多少中间重复了几次,也算是得个教训吧。

安装这个东西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作足,这样可以大大加快速度,总结一下基本事前需要准备工作如下:

1、Windows 2003 安装光盘;
2、Windows 2003 Service Pack1 (提前下载,我因为没有下载,在安装完Windows 2003后足足下载等了40分钟)
3、SQL Server 2005
4、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 SP2
5、TFS(Team Foundation Server)安装盘

基本就需要准备上面的东西就行了,还要看看自己电脑的配置,我就是因为没有考虑网卡(比较陈旧)驱动,结果安装好了2003后找不到驱动,结果重新安装了XP后下载了驱动,又装了一遍Windows 2003,类似的可以参照自己的电脑,不过主要是网卡了,只要能上网,其他的都能下载。

安装的windows 2003的时候别忘记安装IIS,但是不要安装FrontPage Server Extension,要不就像我一眼,再卸了它,安装SQL Server 2005的时候需要安装SQL Server的所有服务,安装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 的时候选择下面选项,经过上面的安装后需要安装ASP.NET的一个补丁跟一个SQL Server的补丁,在TFS安装包里面有,最后安装TFS,安装TFS的时候会针对系统进行检测,如果安装环境不满足会给出缺什么的提示,按照提示安装完成,然后安装个团队资源管理器,基本就完成了服务器端的安装。

安装完服务器后,安装客户端,我就是在一台电脑上了,需要安装Excel 跟 Project ,需要打Office Service Packe1,安装的时候需要定制选择“.NET编程支持”,然后根据所需安装Visual Studio的自己所用的版本,安装完成后打开Visual Stuido就会发现多了几个菜单,其中工具菜单有“连接到Team Foundation Server”选项,另外多了个“团队”菜单,另外还有团队资源管理器。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项目的站点。

具体使用微软网站上Webcast中有关于TFS的系列讲座,下载下来继续研究几天。总体感觉在我的电脑上跑的非常吃力,不过还能跑起来,我的电脑基本配置为P4,512M内存,跟安装推荐的配置少了点。而且整个开发过程使用的是MSF,当然还有CMM的一个过程模版,这些都不熟的情况下应用应该还是比较困难的。第一感觉整合的比较好,对于使用VS.NET集成环境开发的公司来说使用这个管理项目生命周期应该是很不错的,就是投资成本有些大,不过如果一旦建立起来,随着逐步的应用,应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