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杂记

常见图表的使用

在信息传递中,除了单纯的文字表现方式之外,将信息可视化也是一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视觉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在某些时候其所传递的信息,会让用户理解起来更简明和清晰易懂。

比如,以文字的方式说明要到某个目的地,要想将这个说明说的更清楚,通常会通过在说明中不断增加标志物来辅助说明,这样一来二去的说明文字就不断的增加,用户阅读起来自然费劲,远不如直接放一个路线图或地图来的简洁明了。

我们通常采用图片、插图、图表以及地图等信息图片的方式完成信息的可视化,其传递的可视化信息依据信息图片的类别不同也会自然不同,其中的图表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图表与数值有关,在对基于数值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常常会采用图表来辅助对数据的阅读与理解。比如企业在月度中对不同部门销售情况做统计分析时,个人销售情况,个人月度消费情况统计等情况下就会常用到图表。

常见的图表有圆形图表、柱状图表、折线图表、面积图表、雷达图表、散点图表等。图表的使用在于对数值选择什么样的图表来展现,不同的图表所适合可视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选择合适的图表,是将数据变得明白易懂的关键。

圆形图表常见的表现形式为饼图和圆环图,在内容需要表现为比率的时候,使用圆形图表是比较合适的,在各内容同属于同一总体的各个部分,需要对比各项内容所占的相对比率时,应该使用圆形图表。其基本特征为:表示整体中各项内容的比率;各项内容总和一般为 100%;不适合绝对数值的比较。

柱状图表的表现形式为方柱形或条形,比较适合用在绝对数值比较的场合下,各项数据按照柱形的长短不同,其比较结果一目了然。柱状图表的表现形式在方向上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 柱状图除了可以进行单个类别的值比较,也可以进行多个类别的值比较,在进行多个类别数据比较时,当多个类别呈现在一个柱形上时,这个柱状图被称为累积柱形图或堆叠柱形图。柱状图的基本特征为:表示各项内容的绝对产别;通过柱形长度表示各项内容的数值;不适合相对比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柱状图表的制作时,坐标轴的刻度值和间距是比较重要的,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会被华丽的数据欺骗。

单项数据的比较

多类别数据比较

折线图表的表现形式是线和点的组合,它是表示变化的一种图表,在时间的维度上展示数据发生的变化。因为图表的形状为线段,故可以在折线图中同时呈现较多的数据。其基本特征为:表现因时间不同而产生变化的数据;坐标轴上某个时间点数据为圆点或圆圈,图由整个线段连接点构成;相比柱状图能呈现更多的数据。

面积图表是在折线图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除了表示数据的变化之外,还能呈现数据细节,每个面积区域最上端的边线如同折线图表一样表示该项数据的变化,每一项的面积则表示细节。面积图表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图表,可以了解整体上的变化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各项内容的各自增减情况。其基本特征为:表现各项内容整体数据的变化;也表现各项内容各自的变化。

雷达图表又叫戴布拉图、蜘蛛网图,从中心开始以放射状发散开的轴线来分散安排某项内容的数值,同时表示不同的性质和其间的平衡性。看起来像雷达,同时也像蜘蛛网。越靠近中心点数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常用来分析各项数据中不同特性的分布及其整体的平衡性,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别越小,表现为越平衡。其支持很多数据的比较。其基本特征为:表现各项内容的性质及其平衡性;可对多组数据项进行比较。

散点图表通过数据的点状散布,表示数据的动向或趋势及其相关性,当有大量数据值的时候,如果要展示数据的分布与聚合情况,或者如果寻找这些数据相关性,或者如果要寻找这些数据的趋势,则比较适合用散点图表。其特征为:通过点表示各个数据相对应的位置;通过点的分布情况表示出整体的动向或趋势。

除了这些常见的图表之外,还有一些经过演变或互相结合使用的图表、用于特定场景的图表。比如各种数据地图就可以将地图与基本图表元素结合起来使用「地图散点图、地图饼图、地图柱状图、地图热力图等」,可在业务流程分析中使用的漏斗图,圆形图表升级版的旭日图,拟物化的柱状图等。

这么多种类的图表的产生大大促进信息的传达与简化,便于辅助人们理解信息与使用信息,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毫无头绪时,试试将数据图表化或许能够从杂乱无章中理出一点点头绪。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MacBook Pro 换屏记

使用大概两年多点的时间,我的 MacBook Pro 开始出现屏幕涂层脱落的现象,开始脱落的部分比较少,不影响使用,而我又没购买 AppleCare ,想着最终需要自费换屏,就忍忍等他扩大后再换,但这玩意一旦开始脱落,脱落的面积就很快的扩大,于是我就在网上查了查,这一查发现屏幕涂层脱落不是个例,好像有不少人中招。苹果给此现象的解决方案是未满三年,非人为损坏情况下会提供免费更换的服务。

于是我开始联系苹果售后服务人员,借此刚好体验一番苹果的售后服务,最后顺利完成了屏幕的更换,把这次过程做个记录,如果凑巧碰到类似的状况,可供参考。

大体的步骤分为三部分,首先要进行预约,其次根据预约上门送检,最后拿回设备。下面具体说说。

预约有两种方式,可以直接通过苹果官网上的提供的技术支持电话进行电话预约,技术支持电话在「联系 Apple」页面中间部分「产品与技术支持」中有提供,可拨打电话依据语音导航完成预约。也可以通过苹果官网主页最下方的「Genius Bar 天才吧」链接进入,在打开的页面中找到「获得有关硬件的现场技术支持」部分,选择其下方左边「Genius Bar」提供的「进行预约」链接完成预约。完成预约后会收到一封主题是「你的 Genius Bar 预约」的邮件。

我用电话完成了预约,比起银行之类的服务电话,苹果的技术支持电话体验要好很多,服务人员对产品的了解也比较到位,预约可以选择直营店也可以选择授权店,我个人的建议是去直营店,比较放心。值得注意的是要搞清楚去送修时需要带什么东西,本次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人员会根据你选择的维修点给你具体的电话,可用电话确认一下,可能需要的是身份证和发票。

按照预约的时间按时上门,尽量按照约定的时间去,到店后需要询问一下,找到负责预约的工作人员,一般需要使用身份证确认一下预约,然后会指定一个地方等待专家对设备进行检测,专家会根据设备的检测情况给你最终的解决方案,检测更多的是看看是不是人为的损坏。完成检测后会给一张维修单,需要签个字,然后告知多长时间能够完成更换。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要做个数据的备份,虽然大部分时间不会影响到数据,但要防止意外。同样也会收到一封主题为「Apple Store 工作授权」的邮件,是维修单维修记录的副本。

虽然是免费更换的,但是维修估价还是写的明明白白,屏幕加人工一共要足足 4964 快大洋,还好能够享受免费更换减免了这部分的费用。维修时间有长有短,我的用了 3 天时间完成了更换,更换完毕后会电话通知,同时也会收到一封主题是「你的产品随时可取」的邮件,带着身份证和维修单,上门拿回设备即可。

大概的过程就是这样,整个更换过程比较顺利,更换完毕后就涂层脱落跟苹果的技术专家简单的咨询了几句,得到的反馈是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给的一个建议是贴不带胶的膜。一旦更换完后,其售后服务期为三个月或仍在售后服务期限内这两者中较长的时间,超过这个服务就需要自己付费更换了,为此我给屏幕贴了一张昂贵的膜,以降低了视网膜屏的清晰度为代价让屏能用更久一些。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想起了20多年前一个叫 TT 的软件

儿子在平板上玩「我的世界」这个游戏,学会找到游戏录播视频边看边实践,玩的不亦乐乎。偶尔几次给我说要玩模组,这东西我不大懂,大概看了看录播的视频,好像都是在台式电脑上开玩的,每每提及时我都会说:『要玩这个得先会操作电脑,要会使用键盘鼠标这两个最基本的输入设备,鼠标已经会了「小游戏的功劳」,我教教你键盘怎么使用?』

后因学习拼音好像略微跟英文字母有冲突,所以在大概说了说键盘布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最近学前班结束,我就琢磨着大概给他讲讲电脑的基本组成,并让他练习一下键盘的使用。

按照我的理解,要想很好的使用键盘可以通过对键盘键位的认识重复性的练习来达到。对键盘键位的认识一方面要了解整个键盘区域的划分及其功能,另一方面是 10 根手指每一根都负责哪些键,如题图所示。重复性的练习则是提高熟练度,最终能够做到快速的盲打,提高熟练度的练习结合一款软件来配合练习应该会更好。

上网搜了一下指法练习的软件,在线的大部分以 Flash 游戏的方式提供,尝试后发现并不好用。需要下载的动辄好几十兆,我突然就想起了 20 多年前我用的一款叫 TT 的打字练习软件。

software_tt_00

随着回忆中浮现的昔日画面,TT 这个软件产品也越来越清晰,这是一个非常小的软件,应该不到 100K,具有由浅到深练习体系,从最简单的几个键到全键盘的练习体系都有,还具有游戏的关卡模式,有速度和错误率统计功能。我记得我们当时在略微熟练以后常常轮换着在宿舍的电脑中进行 PK 看看谁盲打的速度快及正确率高,或者看看谁能闯过多少游戏关卡,也蛮有乐趣的。当然玩这个软件的时间并不长,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在用这个软件,但我想用过的都应该多少会记得它。

software_tt_01

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优秀的产品,首先这个产品解决了用户核心需求,也就是用这个产品能够提高正确打字的速度,解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才能产生价值。其次,给出的解决方案足够简洁,可能包括上手使用简单重复但不枯燥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达到目标的反馈

一开始容易上手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使用的人不会因为难度过高或挑战过大而过早的放弃,这个产品构建的由部分到局部,由浅入深的阶梯体系使得开始用的人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不断的进阶中给你不同的选择,最终达到作为一款工具提高效率的目的。

整个键盘就一百多几个键,常用的键大约有 40 来个,这样的练习肯定会重复,重复一般会带来枯燥,这个产品通过游戏关卡的方式,逐渐增加字母的方式来完成进阶的挑战,大大降低重复带来的枯燥,使得在练习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有趣,在当时黑黢黢的屏幕和命令后的 DOS 时代,体验做的也不错,在挑战每次目标的时候有动静结合的交互,还有声音提示。

每选择产品提供的一项功能,会清晰的给出一个阶段性的练习目标,对这些阶段性目标中的字母使用各种组合进行随机处理,既能够很直观的看到完成一次练习你要达到的目标,也很好的练习了各个手指的熟练度。

在每一次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会有即时的反馈,能够很直观的以视觉、动态及声音提示向用户进行反馈。你时刻知道你正在那里,还有多长时间完成,这次的挑战比上次的挑战有进步与否,过程中有多少地方有错误等等这些都会给予反馈。

我想我们现在在做的产品可以在完成用户核心需求的基础上,考虑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使得整体的解决方案更简洁。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胡思乱想:送报纸和速递

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大河报」的一个分发点,偶尔在早上能看到不少穿着带有该报纸 Logo 衣服的工作人员,在给报纸的派送做进一步的分拣与打包。从我的直观感觉来看,报纸分发的数量还算可以,至少有不少人在工作,相比受互联网冲击下关门的纸媒来说要好很多,但应该远远赶不上其辉煌的年代,说实在的,现在能看到这样一个报纸分发点对我来说感觉还是挺意外的。

双11过后的一天早上路过这里突然发现堆了一地的包裹,抬头一看原来不仅有报纸,还有速递。要不是有这一地的包裹,可能很难发现还有速递。在心智中一般会把报纸归为大众传播的载体,很难将其对应到快递行业。对于隶属于报业集团的报纸做起了快递其实挺让人好奇的,我就大概查了查,发现注册的时间还挺早,来自官网的信息是在2003年注册的,比顺丰、圆通、中通要晚,除了晚顺丰10年,比圆通「2000年」、中通「2002年」其实晚的并不是很多,在当时具有这样的想法难得可贵,可以说挺超前,令人佩服不已。

当时「大河报」的日发行量超过80万份,并且是处于上升趋势的,随着发行量增长,分发点应该也会在河南省星罗密布,站在现在如果从速递来看可能在本省内更具优势,但对于其当时价值网络内的核心来说,报纸和广告就赚的盆满钵满,而快递则在价值网络之外,就算是有这样的前瞻性想法,其获取的资源应该也是极其有限的,况且对于报业集团这样的企业来说开展快递业务在当时应该算是不务正业的。站在今天看过去,可能对于当时具有这样前瞻性眼光的人来说应该有些许的遗憾。

在13年后的今天这么干就被称为是跨界,在报纸这个日渐衰落的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只是不知道面对顺丰、菜鸟、中通、圆通、韵达不知道还有多大的成长空间。其实在传统行业中从来都不乏高人,能够在很早的时候看到新的增长领域,但或沉浸于眼下的辉煌,或迫于增长压力最终与新的机会失之交臂,委实可惜但又无可奈何,从现在看过去很多事情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但站在当下可能就很迷茫,就像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最终被数码相机给击败,站在数码相机被发明的当下,判断未来无疑是困难的,同样站在报纸还是获取信息主要路径的当下,我们可能更看重报纸承载的信息而不是配送的网络。

全力的服务着自己的用户,在全力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做着最佳的市场推广,也收获了超预期的收入增长,一切都挺好的,这一切都没做错,可突然有一天发现市场不再属于你了,这就像《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的那样,一个企业越成功,它的做事方式,决策方式,流程就越适合当下的市场,而对于新市场就很容易错过。

当尝试进入新的市场或尝试使用新的经营方式总会与现有的做事方式、决策方式、流程相冲突,其后面对应的是在不同理念下你能够获取到多少资源,以及你能够多大程度上很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源。企业常常通过收购新兴市场的小企业尝试融入现有企业,或通过改造现有公司的文化、流程进入新兴市场,这两种方式阻力很大,十有八九可能最后不了了之。通过成立新的企业或机构来进入新兴市场可能会更好,但依旧会对现有企业的当下经营模式产生影响。

试猜想一下送报纸与送快递的情况,当时促成成立快递公司的人看到在送报纸的过程中建立起来自己的配送网点,又有自己的配送车队,应该还可以送其他东西,这使得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展新的业务成为可能,而且能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实际经营中,当时的环境还没有那么多针对个人需要运送的小件东西,在对资源的重复利用上,不管是对人、车、配送网点的重复利用,肯定会对对现有的经营产生影响,进而就会存在经营理念的碰撞,如果不利用吧,当时市场还属于初期,风险很高不说,还需要极大的投入,投入就会减少当时主营业务的营收,这样周而复始就到了现在,当然这是我猜想的。

我现在能想到的尝试办法是,不应该想着利用现有的资源,设法从现有资源中争取到最小化的资源,小到足以完成业务的闭环验证即可,独立经营,结合当时市场配送的需求快速尝试几个方向,这样的验证一方面是尝试找到机会,另一方面通在验证过程中的不断修正建立最优的流程。

想这些主要是因为现在我们团队在做的事情多少跟这种情况有点类似,我们团队目前在做医药连锁零售O2O相关的产品,对其中最基本的应用场景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感冒了->拿出手机->通过微信或我们的App下单买药->订单发送到离用户最近的自营药店->30分钟内药品送上门->同时向用户手机微信或App推送药品对应疾病的若干健康知识」,团队获得了投资,以独立的公司在做产品的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了产品的开发,但是落地验证的预期时间被延迟了,在整个业务闭环中我们缺乏药店这个资源,预期合作的整个业务团队隶属于两方,如尝试开展我们这种新的方式,势必要有运营人员的投入及药店的投入,而且还有理念的碰撞或融合,这必然会对现有的经营产生影响。这种延期值得警惕,因为很可能就会失去时间窗口期。对此在接下来可能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从合作方以外找到缺失的资源尽早开始验证,其二努力争取到最小的闭环中缺乏的资源来尽快验证。

就像送报纸与送包裹一样,如果把报纸与包裹看作是物品,那它们都是给用户送需要的东西,在给用户送药上同样也是如此,如果从其它的视角来看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况,比如报纸是人获取信息的载体,药背后承载着人对健康的诉求,很多行业都有连锁零售,从这些不同的视角看过去或许都有不同的机会,或许我们应该尝试用多种方式看待我们的工作,拓宽工作涵盖的面,在面中找适合当下的点来尝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警惕一种新的诈骗方式

早上上班路上从广播听到一则新闻,说的是近期一种新的诈骗方式,大概是这样的:

你会收到一个需要到付的包裹,需要支付的金额也不是很贵,比如 ¥39 这样的,里面的东西「财神」摆件或雕像,物品劣质到你能直观的看出它跟 ¥39 是不对等的,收到支付包裹的人多为做生意的,你说不支付吧按照不少中国生意人的看法是你不能把财神拒之门外吧,钱也不算多,就这样在闹心的支付后,诈骗者成功的获得了利益。

类似这样的诈骗方式还有很多,只要针对不同品类的物品,选择对应感兴趣的用户范围,行骗者在这方面总是会收益不菲。这些诈骗方式在有时候能做到非常精准,比如你收到的包裹上准确的填写着你个人的信息,刚好在你最近网购完等待到货的时候收到包裹等等,在相关环节人员的配合下,一条生意链就这么形成了。想想其实还是蛮可怕的,稍不留神可能就中招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有效使用数据的威力,进行精准的投放,要么给你天上掉馅饼的东西,要么给你心里上难拒绝的东西,价格又不贵,又有人配合,于是屡屡得手。

除了这种使用实体物品,利用数据进行行骗之外,针对金融产品的一些操作可能比这个破坏性更大,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写了如何使用归纳法从别人口袋里掏钱的例子,摘录如下:

请你寄出100000份股指预测的邮件。你在一半邮件里预测下个月股票行情会上升,在另一半邮件里预测股票行情将回落。假定一个月后股指回落了,你就再发一遍邮件,这回只发给你作出了正确预测(股指会跌)的那50000人。你再将这50000人分成两组,写信给第一组,说股指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会上升,给另一组写信说股指会跌。如此类推,10个月后还剩下100个人,你给他们作的预测从没有出错。在这100个人的眼里你就是英雄。你证明了,你拥有真正的先知式的预测能力。于是这100个人中的几位会将他们的财产托付给你。

在这方面国人中的一些人一向是比较「聪明」的,经过变换就会延伸出很多玩法,让人防不胜防,生活中的我们,在享受科技与社会发展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贪图小便宜。说实在的只要少憧憬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要贪图小便宜,就能过滤很多的诈骗。

另一方面参与市场经营的企业除了要继续加强对用户数据对保护之外,可以从经营的产品上想想办法。以服装为例,我曾经在知名电商网站的耐克旗舰店购买过一条裤子,比线下商店便宜,穿一阵子之后褪色,还挺严重,我想可能是运气不好,刚好碰到了不良品。

在这之后听朋友说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先在电商网站品牌旗舰店买,同时在另一个电商网站买同款,到货后调换一下,然后对品牌旗舰店的进行退货操作,退货检验不严格或无法轻松的检测是不是被调换的就再次进入库房进入待卖状态了」,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就再也没在电商网站上买过品牌服装。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些品牌的产品其实可以做些什么的,这方面我见到的一家经营运动产品的超市做的非常好,他们在所有的服装上都装上了RFID标签吊牌,这样当你调换的时候也能相对容易的检测出故事中的状况进行过滤,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

当生活中围绕在身边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基于数据的诈骗肯定会越来越多,数据传递在网络的通道中能到达的范围和速度相比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而物理运送通道也日趋完善,两者结合之后,能提高生活的便捷的同时也会造成破坏,而我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诈骗的方式后,及时告诉周边的人是一个好的习惯。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