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月夜

知识服务类产品使用体验小记

在内容知识服务类的产品中,微信读书、极客时间、得到、网易蜗牛读书是我在使用的其中几个产品,其中尤以微信读书使用为重,其他的偶尔用之。一番体验下来之后,感觉尤以微信读书的体验为佳,这也是我重度使用的原因之一。

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把我用的这些知识服务类产品的整体框架构成分为三部分:工具,兜售知识的商城,社交元素的引入。

从内容上来看,各家兜售知识的商城内容各有所长,具有一定的差异化,兜售的方式也各具特色。众多知识服务类产品的内容依据个人所好可形成互补,用户选择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里不做展开,我仅就这些产品的使用体验做个小记。

设计产品都说以用户为中心,在我以往的工作中也经常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设计产品,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但真的是这样么?现在想来,并不完全是,产品建设中总要权衡厂商想要输出的和用户真正想要的。在既往的产品建设中,每次多少总会做一些站在产品建设方立场的功能,一些时候这些功能可能是自 High 的产物,另一些时候这些功能可能是运营方迫切想完成 KPI 的产物,在整体上如何权衡以使产品尽量平衡呢?

在使用的这些产品中,各家的设计是不同的,四个产品一级功能架构如下图所示,这也是打开产品后首先印入眼帘的内容,我们也是在这之下开始使用这些产品的。

四个产品中微信读书展现给用户的功能架构都是跟用户学习过程直接强相关的,其他的则不全是。以一个过程具体感受一下,当我准备学习,打开 App ,看到「发现」,通过这里发现我关注的朋友们最近都在学哪方面的内容,穿插不多的官方活动和推荐,如有同好可进行相关操作,如没有点击进入「书架」,这是以往购买的内容,选择内容开始进入学习。随时可以通过「想法」了解自己和所关注朋友学习过程中的想法,「我」则属于标配了,完成设置性的工作和一些辅助学习的功能。

整体上看,发现更像一个由用户们自驱动的互荐系统,如果推荐的不够了,则由此进入书城;书架是我的书架;想法类似朋友圈。这种设计在我看来很符合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习为主体,这种设计我个人非常喜欢,以后做产品的时候要注意借鉴学习。

与之对应的其他三款产品则不太一样,其中蜗牛读书的领读是运营方选择提供的内容;得到和极客时间的发现均为运营方的知识商城,极客时间的知识商城还出现在其「专栏」里,我一度认为这应该是我购买的专栏才对。按照这样的设计在学习中可能经常用的蜗牛读书有「书桌」,得到有「学习计划、笔记、已购」,极客时间有购买的专栏「目前由我这里进入」,而其他功能则并不是次次都要用的。

我想对于一个知识服务类产品而言还是跟普通的商城有很大的不同,应加强所有跟学习过程有关的内容,而售卖则应该采用恰到好处的方式融入产品中,在这方面的使用中感觉微信读书设计的比较平衡,既能够比较好的完成每一次的学习,又能够方便的完成购买。

在工具中引入社交元素是移动时代做产品优先要考虑的,越来越多的流量开始通过用户分享后带来,这在这几个产品中均有体现,在现有关系链基础上引入社交元素具有很大的优势,各种到达的路径相对容易与广泛,这也是腾讯最擅长的,微信读书自然也就应用的最多。

对于学习过程中内容的操作,基本上体验都还不错,比如在读时均可以随时进行划线,做笔记,发表想法等等操作「蜗牛读书的划线不是个好体验,划线很难完成」,同样的音视频类内容学习中的体验也均比较良好。

体验先记到这里,产品都在快速迭代中前进,写的时候我使用的各产品版本如下:

微信读书:2.4.6 (iOS)
蜗牛读书:1.6.1 (iOS)
极客时间:1.0.10 Beta (Android)
得到:4.4.0 (iOS)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好愿望和好过程未必能达成好结果

最近在读《商业冒险:华尔街的 12 个经典故事》,书中的一个故事挺有意思,故事名为「福特的命运 好过程导致坏结果」,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福特投入了巨大资源设计了一款失败的新车。

对于代表汽车创造者的福特品牌,在上世纪 50 年代是很强大的,人力物力均很强盛,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也都进行了相应资源的投入,采用了各种调研方式在如今仍然在用,正如故事名所说的,可以理解为有一个好的过程,但结果却很糟糕。

读的过程中这款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款叫 EDSEL「埃德塞尔」的车距今已有 60 多年了,到底啥样呢?我搜了一下,车如题图中那样,我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如何,我自己看到后,单从外表来看这款车放到现在也挺酷的,至少外表设计不会落伍,我放几张一起欣赏一下。

香车怎么能没有美女呢,再来一张有美女的,毕竟离现在有些时间了,没有搜到更多的高清大图,我们主要看设计就好。

车就先欣赏到这里,如果想看更多的图片可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查看。

在读的过程中,除了对这款很快失败的车感兴趣,故事的描述也挺有意思,而且挺值得反思的,从失败的案例中思考要好过听贩卖成功学的话语,虽然二者都能促发人的思考。看完这个故事后,给我带来了 3 方面的感受。

一. 品牌的认知

一个产品在用户心智中的认知往往是固定的,或因厂商品牌推广、或随着使用而固定下来,进而在用户心智中为产品品牌赋予明确的标识。一旦这种认知建立起来要改变就比较困难了。比如,如果做洗衣液的突然推出个饮料,想想会有啥感受?再比如,某痔疮膏推出个唇膏,想想又会有啥感受?

对应到故事,里面有一段是关于福特车主在升级车的一段描述,大意说的是一个福特低端车车主在升级座驾时,往往不会选择福特品牌,而是选择福特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品牌,至于为啥讲故事的人说福特也不知道为啥。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福特想要设计一款新车「EDSEL」的计划,用来改变这种状态。

我想这多少跟用户对于福特的品牌认知有点关系,当然跨界是可能的,比如 3M 这家奇特的企业,但终归是有边界的。

在给新车赋予视觉标识和定位受众人群时,比较宽泛模糊,名字倒是没有直观的感受,或许一个朗朗上口且能联想到产品内涵的名称是好的,但在我看来影响不大。在车的受众定位上我却丝毫看不出来这款车到底是提供给谁的,这影响还是挺大的。

在故事里,随着计划的开始执行,在对新车品牌定位中,在名称的选择和品牌定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与调研,最终使用了 EDSEL 这个福特创始人儿子的名字来作为车的名字。对车的定位是「适合处于上升阶段的年轻管理者或专业人士家庭的时尚汽车」,感受一下,这到底是提供给什么样的人用的车呢?

二. 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于一个产品的影响非常巨大。产品总是在解决一定背景下用户需求而被创建的,其中背景含有小的应用场景也包括大的时代背景,创建产品是一个在这些情景下寻求最优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变化性、随机性,也充满偶然,运气有时候很关键,行业内众多无心插柳却成功的产品,但规划好的产品却往往走的很艰苦,这或许也是做产品的乐趣及其迷人之处。

故事里,有两个参与者总结「这是由公司决定生产新车和新车上市之间的时间差造成的。」,其实就是在这个时间窗口期间环境变化了,经济萧条的突然而至,给代表经济型的小型车带来了市场空间,人们纷纷勒紧了裤腰带,这种情况可想而知。

一款针对未来市场的产品本来就是多变的,当时的决策可能来自最佳的模型,但一方面模型的输入不是稳定的,噪音一现,输出也自然就不如之前的预计了,另一方面时间窗口越长,可能的变化也就越大,这也就带着我们最终走向地狱。

三. 产品是基石

产品是基石,产品本身的华而不实而又营造出很高的预期,往往带来的更多是失望。在整个故事中,产品本身的设计理念是好的,有前瞻性,实现却是糟糕的。

正如故事中描述的:「漏电」,「发动机罩会粘住」,「后备箱打不开」,「按钮用锤子都敲不动,更别说用牙签轻轻戳了」,「仪表盘着火了」,「漆面不佳」,「金属板质量」,「配件故障」,「操控性不佳,颠簸,转弯偏斜」……,也不知道这样的车开着啥感觉,看着漂亮的车毕竟是要开一开的。

虽然作为产品整体的其他部分做的挺好,比如市场宣传,渠道的建设等等,而也正是这些做的好,给了用户很高的预期,预期与实际又不相符,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最终用户离产品而去。

产品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应仅仅是产品本身,多方相辅相成,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用户的认可。产品本身是基石,其能够通过解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价值,基石不稳,市场宣传和渠道建设等产品的其他工作做的好,有时候会给产品带来糟糕的结果。

最后,我仅仅感受到故事里讲述的一部分,还有不少挺有趣的内容,故事说的是好愿望和好过程未必能达成好结果,其实过程也不尽美好。比如过度设计,我们一般会用系统「工程?」来约束产品创造过程,但我们会一直修改,然后对修改过的再进行修改,最后你不得不选择某一个方案,因为没有时间了,系统「工程」总是有最后期限的,过度设计与时间不够如何权衡?讲真的,根据以往的工作经历,确实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书单推荐 – 2017 年

在 2017 年读的书中,其中的 38 本在我看来是值得一读的,整理出一份书单分享给大家,供朋友们选书时借鉴参考,同时也提醒自己再次阅读它们,按照我的理解简单作了个分类。

社会、人类学( 3 本)

这三本书从不同的时空维度看待人类和社会的变迁,其中《枪炮、病菌与钢铁》时空尺度最大,从 100 万年前到现在,我们人类社会是如何走到如今,为什么征服世界的是欧洲和亚洲的人而不是非洲、美洲的土著,是什么导致了不同种群不同的生活方式……读起来比较有意思。而《金翼》通过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村中两个家族在大半个世纪中的沉浮,带我们一掠时代背景下的家族变迁与兴衰。《夹边沟记事》记录了一段悲惨的短暂时光,我们可以看看在一个叫夹边沟的地方,知识分子的改造情况,处处透露着心酸、伤痛、愤怒和感动。

小说文学( 10 本)

好看的小说着实不少,好小说能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冲击,也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在构造的背景中栩栩如生,随着场景的转换和事件的推进,作者构建的世界迎面扑来,立体感、现实感严丝合缝,突然就觉得文字在眼前鲜活起来。不太懂小说文学的专业特点,看着爽、故事完整、文笔细腻、人物丰满、坑填的好是我的推荐的理由,上面这些小说满足这些,推荐给你们。

传记( 6 本)

读传记更多是用传记中的人给自己树立一个遥远的参照标杆,主人公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从现实意义上说,可以立传则代表这个人是一个比较杰出的人,在最近读的《原则》中,作者把这类人称为「塑造者」。这 6 本都值得读读。一本是企业传记,《腾讯传》中吴晓波老师借腾讯的企业史梳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脉络,也演绎了腾讯这一路走来的种种,跟《腾讯之道》一起阅读会更好。其他 5 本都是个人传记,我读的大部分跟我所在行业相关,他们确实值得学习。这些人一般极富好奇心,对事情抱根问底,善于思考并能排除一切困难实现目标,动手能力极强,最关键的是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比较宏大别致的梦想。《颠覆者》写的青少年时段篇幅较多,我觉得很适合有孩子的家长看看。

健康科普( 2 本)

《最好的告别》在 2016 年就有人推荐,对于衰老和死亡的话题内心其实略有抵触,买来后一直没有读,在去年年初偶尔拿起翻了翻,这一翻就放不下来了,这本书值得每个人都读一读,每个人在线性的一生中终将走向衰老和死亡,那该如何认识衰老和死亡?在奔向死亡之前,该怎样谱写人生的终章?怎样完成最后的告别?

《肠子的小心思》是 2017 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写的精彩,翻译的也精彩,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读完后相信会对嘴这个消化系统的入口到便便这个出口有个十足的了解,而且读的过程中会很欢乐,浅显生动接地气,读罢会对肠胃构造、肠神经和微生物有直观的认识,会颠覆很多日常中的观点「虽然有些书中给出的数据缺乏依据」。写肠子都能写的这么棒,你值得看看。

工具、社科、思维( 17 本)

最后这些是跟我所在行业相关性比较强的一些工具书和一些引起思维碰撞的书。工具书通过提供方法能让人获取知识,提升技能以便能够更好的为工作提供支撑。比如这几年大家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那怎么做呢?《刻意练习》就会给你方法;再比如要想学着写字或者文案,那可能《金字塔原理》、《文案训练手册》就会给你提供方法;如果你对设计感兴趣或者想知道什么样的是好设计,书名中带着「设计」的 4 本书会给你一些建议;如果你想了解下「见微知著,观侯知节」,那看看《时间之书》就可以了解下中国古代人民的时空观。

引起思维碰撞的书可以看看行业牛人们都是怎么思考的,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和这个行业的,这些思考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认知改变和提升,而由认知所形成的心智最终会投放到真实世界影响我们的行动,近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逻辑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如想简单了解一下,《简单的逻辑学》还是可以的,就是翻译的略不美。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有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才是心理学》可以看作心理学的方法论,略专业。

如何从波动和不确定中受益或避免损失,这就是《反脆弱》,书中有不少地方没看明白,但逆向思维是值得学习的。如果想让我们的思维向未来迈一迈,可以看看《必然》、《未来简史》和《超级智能》。如果想在互联网和个人管理方面开阔一下视野,可以看看曹政写的《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和李笑来写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创新者的窘境》是对创新的思考非常有洞见的一本书,以技术领先的企业在面临突破性技术是会面临失去领导者地位的窘境剖析创新。这种窘境根植于其运作良好的企业所构建的「价值网络」,这可能就是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中描述的企业的「基因」。面对这种窘境,作者梳理了阻碍突破性技术的原则和框架,或许可以利用这些原则和框架避免窘。

以上是 2017 年我的推荐书单,希望能为你选书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MacBook Pro 换屏记

使用大概两年多点的时间,我的 MacBook Pro 开始出现屏幕涂层脱落的现象,开始脱落的部分比较少,不影响使用,而我又没购买 AppleCare ,想着最终需要自费换屏,就忍忍等他扩大后再换,但这玩意一旦开始脱落,脱落的面积就很快的扩大,于是我就在网上查了查,这一查发现屏幕涂层脱落不是个例,好像有不少人中招。苹果给此现象的解决方案是未满三年,非人为损坏情况下会提供免费更换的服务。

于是我开始联系苹果售后服务人员,借此刚好体验一番苹果的售后服务,最后顺利完成了屏幕的更换,把这次过程做个记录,如果凑巧碰到类似的状况,可供参考。

大体的步骤分为三部分,首先要进行预约,其次根据预约上门送检,最后拿回设备。下面具体说说。

预约有两种方式,可以直接通过苹果官网上的提供的技术支持电话进行电话预约,技术支持电话在「联系 Apple」页面中间部分「产品与技术支持」中有提供,可拨打电话依据语音导航完成预约。也可以通过苹果官网主页最下方的「Genius Bar 天才吧」链接进入,在打开的页面中找到「获得有关硬件的现场技术支持」部分,选择其下方左边「Genius Bar」提供的「进行预约」链接完成预约。完成预约后会收到一封主题是「你的 Genius Bar 预约」的邮件。

我用电话完成了预约,比起银行之类的服务电话,苹果的技术支持电话体验要好很多,服务人员对产品的了解也比较到位,预约可以选择直营店也可以选择授权店,我个人的建议是去直营店,比较放心。值得注意的是要搞清楚去送修时需要带什么东西,本次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人员会根据你选择的维修点给你具体的电话,可用电话确认一下,可能需要的是身份证和发票。

按照预约的时间按时上门,尽量按照约定的时间去,到店后需要询问一下,找到负责预约的工作人员,一般需要使用身份证确认一下预约,然后会指定一个地方等待专家对设备进行检测,专家会根据设备的检测情况给你最终的解决方案,检测更多的是看看是不是人为的损坏。完成检测后会给一张维修单,需要签个字,然后告知多长时间能够完成更换。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要做个数据的备份,虽然大部分时间不会影响到数据,但要防止意外。同样也会收到一封主题为「Apple Store 工作授权」的邮件,是维修单维修记录的副本。

虽然是免费更换的,但是维修估价还是写的明明白白,屏幕加人工一共要足足 4964 快大洋,还好能够享受免费更换减免了这部分的费用。维修时间有长有短,我的用了 3 天时间完成了更换,更换完毕后会电话通知,同时也会收到一封主题是「你的产品随时可取」的邮件,带着身份证和维修单,上门拿回设备即可。

大概的过程就是这样,整个更换过程比较顺利,更换完毕后就涂层脱落跟苹果的技术专家简单的咨询了几句,得到的反馈是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给的一个建议是贴不带胶的膜。一旦更换完后,其售后服务期为三个月或仍在售后服务期限内这两者中较长的时间,超过这个服务就需要自己付费更换了,为此我给屏幕贴了一张昂贵的膜,以降低了视网膜屏的清晰度为代价让屏能用更久一些。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2017 个人总结

时间的脚步总是很快,转眼间一年就又过去了,在懒惰和拖延症加持下有些日子没写东西了,这不太好,趁着新年的开始,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的 2017 年,同时展望一下新的一年。

总体上,2017 年略显平淡,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性成长。年初定的目标完成了一些,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

工作上,在 8 月份正式告别了这段职业生涯,选择了主动性失业,跟 2017 年初的计划有所出入。年初的计划是工作完这一年,按照投资股东们的设定带来一定的现金流,告别全部由投资款运营公司的状况,但设定往往并不能按照预期,在年中的时候产品环境有所改变,家里又有些事,身体也略感不适,最后选择提前离开。虽然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但终归根据任命公司是由我负责在管理,所以这责任我得认。总体上来说这段职业生涯是蛮有趣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公司,感谢你们。

在英语的学习中基本上每天都会在某 App 上完成 20 分的经验值,基本上完成了 2017 年初订的目标,初步养成了习惯,今年保持这个习惯的基础上每天增加完成 10 分的经验值。就目前来看收获不是非常明显,感觉到对单词和一些句子熟悉了一点点,读起来也略微顺畅了一点点,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和沉淀。

在阅读这方面完成的还不错,2017 年一共读了 134 本书,超出计划 34 本,阅读的书中电子书占绝大多数。经过几年的延续,阅读已是习惯自然的事,今年计划减少阅读数量到 50 本,增加重复阅读量。阅读的收获还是不少的,不仅仅能够开阔视野,更有了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可能,同时它很有趣。稍晚些时间我会单独整理一个书单,把我看着不错的书分享给大家。

练习钢笔字也是 2017 年初制定的一个计划,这个执行的不好,断断续续有一出没一出的,以失败告终,今年索性不再纳入计划。

在写字上,2017 年在公众号上共写了 20 篇文章,坦白讲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数字目标,仅仅作为自己尝试锻炼写作和内容输出的一种方式,虽然写的不多,也写的并不好,但还是很有收获,这个今年还得继续进行,同样没有明确的数字目标,怎么着也得跟 2017 年持平吧。

基本上过去的 2017 年就干了这些事,在离职后的 4 个月中我远距离走动了一下,到了不同的几个城市,以不同的角色在各个场景体验了一番,算是对接下来准备做的事情做了个调研,调研其实并不理想,当然很大程度上我的判断可能是错的,不管怎么说,2018 年还是先把产品做出来,说多了没用,先干再说,这可能是今年上半年最主要的事情。

作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上有老下有小,但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今年要开始改善起来,同时也应该开始锻炼身体了,以前的运动在身体中积攒的能量经过这么多年的支出,是时候该补充一点收入了,就从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开始。

在朋友圈中大家告别 2017 的方式很多,来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这句话我比较喜欢, 无论前方有多大的暴风雨,2018 我来了,从先干出来一个产品开始,验证需要验证的,从下半年开始,做一些有趣的小尝试。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