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月夜

去当收银员,该当个怎样的收银员?

最近认认真真的当了当收银员,并让团队的成员轮着去当收银员,有一定的效果,但跟我期望的尚有一些距离。那么如果去当收银员,该当个怎样的收银员呢?

这主要取决于自己是如何定位这件事,如果定位于收银本身,那可能每一次轮到自己时就会相当乏味的在那里坐上那么一天,几次之后心里难免产生「我特么的是来干xxx的,……」的想法。但如果你把收银这个场景的主体作为你的用户场景,然后再与你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开始思考,应该会有截然不同的收获。

比如我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去做收银员,我可能会开始思考在这个场景下目前产品的使用情况是否跟期望的一致,往来的客户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时段客流量会多一些,什么产品好卖,内部的业务是如何开展的,内部是如何管理的,周边环境什么样,什么样的推广可能会有效……,一旦开始这样思考才有可能确立产品下一步的目标,才能持续性的改进当下的产品。

比如我是作为一个架构师去做收银员,我可能会开始思考所做的架构是否良好的支撑当下收银环节的业务模型,针对不同用户角色的功能架构是否跟实际相匹配,架构的逻辑结构十分合理,物理架构是否有改进地方,是否遗漏了重要的质量要求,是否遗漏了约束下的架构设计部分的内容……,一旦开始这样思考才有可能持续的演化整体的架构,从而让架构更贴合用户的使用,不论是外部用户还是内部团队的用户。

比如我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去做收银员,我可能会开始思考当下我的设计是不是更有利于让使用者使用,自己用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当下他们使用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能够很直接的找到想要的展现,他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设计面向的是什么行业,具体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一旦开始这样思考,相信设计就不光是色彩的运用与美的展现。

比如我是作为一个程序员去做收银员,那就可以真正的用一用自己开发的最终产出,看看在处理实际业务的时候是不是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出类拔萃,顺便也可以看看其他小伙伴完成部分是不是也是同样的出类拔萃,是使用良好,还是问题多多,设计的是不是合理,结合场景也可以思考很二的需求是不是真的很二,需求怎么对应到开发的实现……,当将场景业务、具体使用和技术实现互为对应与融合之后,回过头来在看看我的开发,我相信会更好,每一个技术实现毕竟都会对应到实际的应用领域。

当然这样做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做起,如果每个人将这些一点一滴的体验带到整个团队,并最终体现在产品中,想想产品会变得怎样。现实中还有很多类似「让你去当收银员」这样的阶段性任务,遇到这样任务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该怎么定位接到的这些任务,相当程度上这个任务不是真的就是让你去当一个「收银员」,那不如直接找一个专职的来做更合适。

目前这个阶段去做「收银员」是期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近距离的接触一下我们产品中的其中一种类型的用户,以便对于我们在做的产品隶属的行业有个直观的认识,毕竟团队所有成员并不太具备这个行业领域的知识,近距离接触用户的实际场景可能是一条获取行业领域知识的路径,这个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团队的通力合作,用户就在那里,而我们的产品还在路上。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又是一年招聘季

又是一年一度的招聘季,团队很缺人,在 HR 部门同学的大力支持下见了不少的人,也放出几个 Offer ,但人员缺口还是有不少的。在见到的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在碰运气,没有丝毫的准备,这在我看来是挺奇怪的一件事情,记得以前写过一篇「找工作时做这些准备会更有效」,从通用性的准备工作上说了一些,借这个招聘季,结合我们的职位缺口,我再絮叨一下这些事情。

开发工程师

从用人方来看,针对不同工作经验的开发工程师会有不同的期待。具体到我们这里,首先是对开发基础技能的期待,这是基础;其次,我们还比较期待能够在过往项目经验中选一个点,讲清楚使用技术解决了那些问题以及有什么收获;第三,我们还期待能够聊聊对工作的期望。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他的都是加分项。

基础技能不再细说,从其他两方面说说。对于过往的经验,用人方主要是想看到你是否在过往的工作中获得了足够的成长,有多少竞争力;对未来工作的期望,是想看看你是否对工作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和规划,面对你的期望能给你提供什么。

大部分应聘者都会有一个场合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于开发工程师,在我看来,选择一个过往工作中令你刻骨铭心的点来介绍会更好,如果没有这样的刻骨铭心那也可以选择一个让你最得意的点,这样介绍有什么优势呢?

从一个让你记忆深刻的点能够较容易的讲清楚,同时这一个点既然能够让你记忆深刻,必然不是孤立的,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技术背后解决的业务问题域都跟这个点是相关的,这样无论从技术的横向和纵向还是从业务场景出发就能较清楚的体现个人的成长,进而体现你的竞争力。当然这个点对于不同的开发工程师其大小是不同的,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点。

比较糟糕的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经历的公司和经历的项目,这是目前的主流介绍方式,乍一看做了很多的项目,但泛泛的讲,又不能突出一个重点,花了不少时间的同时,反而不能体现自己的竞争力,当然把这个点选择为整个工作历程并能驾驭的人除外。有部分的人看起来具有丰富的项目经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只是不断重复复制上一年的经验。

比如你从开发一个「购物车」开始讲你怎么理解 Cookie,怎么理解 Session,进而接触了缓存,然后如何如何……,也可以从做前端的工作中发现公司产品面向三个方向:PC、手机、非手机智能终端,从开始逐个实现各个设备的前端到如何抽取出公用性的内容形成类库,然后建立不同分支以适应不同的设备……,你也可以从最开始的架构是如何分层的说起,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演变……,你还可以从做前端的过程中怎么实现了团队协作的自动化说起……。

不管从什么开始说起,多数都应该涵盖在完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然后解决了问题,总结之后获得了成长,然后设定下一个目标,职业生涯应该在这样的过程中呈螺旋上升态势。

产品经理

我们这里对于产品经理的定义是「产品经理是其所负责产品的 CEO」,简单的来说就是要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虽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其实并不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让产品持续的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以至于到现在我还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

产品经理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从对行业的知识洞察、用户的了解到形成自己的产品理念开始,在协调永远有限的资源中你得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要求产品经理具有很宽的知识技能体系,并能够将这知识技能体系转换成产品各个阶段的产出,同时你还得有一定的运气。从这点上来看不是人人都能做产品经理的,但是每一个产品经理都是不同的。对于产品经理并没有太好的评判标准,我一般会从几方面跟前来应聘的人聊一聊。

首先,我会跟他聊聊他之前做过的产品,主要包括这些产品是做什么的?产品的用户是谁?产品解决了用户的那些问题?产品的现状如何?等,还会找一些同领域内的产品让他谈谈这些产品。

其次,我会跟他聊聊对于我们的了解程度,进一步谈到对我们要做的产品的了解,一般这部分聊的过程中最后都由我来简单的介绍我们在做的产品,其实信息就在哪里,我更期望的是在看到职位要求的时候看到其中一条是要求有医药零售相关的从业经验,然后产生景安网络跟医药零售有啥关系的疑问,进而找到信息,然后有所准备……

第三,我想聊聊如果作为我们目前在做产品的产品经理,准备怎么做。比较遗憾的是第二个环节很少有进行充足准备的,而又不具有领域内的知识,这就很难聊了。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就会转入应聘者对于工作的期望和一些基于期望的疑问交流。

最后,一般我会聊聊业余生活都在干什么,就比较热门的产品的优劣交换一下各自的看法,对于产品经理常用的工具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通过这四方面我其实想知道的是,在过去完成任务「目标」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长;对信息是否保持足够的敏感以及你的信息获取及归纳方式;在获取的有限信息下,是否对该产品有兴趣,能够多快的了解产品背后的行业领域知识;产品终归要在生活中被使用,业余生活接触的产品要远远多于工作中接触的产品,业余生活都干些什么对产品经理很重要。

絮叨这么多,其实说的就是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需要认真做一些准备工作的,一方面应该总结一下自己的过往并找出优势,另一方面找到匹配自己下一个阶段目标的工作岗位并做一些针对性的准备,在郑州这个地方对于 IT 人才的需求目前还处于饥渴状态,无论是待价而沽还是稳步成长,好好准备后都会有所斩获。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2017 过年杂记

一年一度的春节算是基本过完了,可能在北方的一些城市过完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这个年。今年的整个春节假期在两个地方度过,放假前媳妇提出今年回她家过年,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一次由于我生病而不得不在她家过年之外并没有在她家过过年,这一提出那肯定支持。我们二十八放假,比媳妇早一天放假,买了买东西,二十九中午开始启程,下午就到媳妇家了。

城市中的年味早不少年就不再存在,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会有同样的感觉,同样都是被雾霾笼罩的都市,而过年是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其实我也想不起来城市中的年味到底啥样,仅有对年味的零星记忆停留在小时候农村老家以及伴随我长大的大西北的北山林场和名为平安驿的县城。

如今在相距不到 200 公里的两个城市中过年没有太大的区别,休整到第二天,大年三十晚上去早已定好的饭店开始年夜饭,每个人间断性的摆弄着手机,说着话,照顾着孩子们,一如既往的不看春晚,孩子们会开始领到压岁钱,饭毕后回家,继续间断性的摆弄着手机,带着孩子们在屋里闹一闹也就睡了,在今年全面禁放鞭炮下还是能够听到零星的鞭炮声,三十就这样过去了。

初一,开始拜年走亲戚,记忆中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通过春节假期走亲戚拉拉家常说说在外点见闻趣事,其乐无穷,当然有距离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如今却已感受不到。亲戚们喜欢打牌,平常也相聚频繁,所以趁着过年早早的就去牌场了,或者去转悠了,走亲戚成了一种过场,不喜。初二延续初一的事情。

在这两天的间歇中,媳妇和孩子的姨带孩子们就去逛公园逛商场游玩了,我趁着这时候与晚上睡觉前就能看会书,间断中先读完了《斯通纳》,又读完了《夹边沟记事》,这是两本让人略感沉重和压抑的书。前者讲述了「斯通纳先生」平凡的一生,在期待与实际的落差中探索自我,内心终达极致却又在孤独中终其一生,有执着,有爱,有认同,有怜悯,有信任,有死亡。后者讲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在夹边沟农场改造的纪实故事集,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这之后我又重读了一遍《黄金时代》。

初三中午开始返回,于下午到家,妹妹妹夫一家已于初二到家,晚上准备饭菜,大家围着桌子算是一起吃了这边过年的一个团圆饭,第二天计划去逛庙会。初四等孩子们收拾妥当已近 11 点,出门后一路向东开去,在中途有摘草莓的地方,孩子们看到非得要先摘草莓,于是停下摘了一阵子,赶到地方先找吃饭的地方,去朋友家推荐的地方处于关门中,最终去了第一楼,人真是多,都快 14 点了还是拿到号后等了一段时间,吃完后孩子们嚷嚷着困了非要回家,说好的是去逛庙会,结果就吃了个饭就回去了。

初五妹妹一家返程,剩下的时间给郑州这边的亲戚拜了拜年,在家休息与跟孩子玩了,年这就算过完了,初七由一天的会议开始进入工作模式。

这样的过年方式好像已经好几年了,越来越感觉没有什么意思,没干啥事却觉得挺累,这是一年中所有假期我最不期待的一个假期,或许下一个年要尝试改变一下。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2016 年阅读回顾和我的书单

每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都会记录一下阅读的书单,这个行为开始于 2014 年初记录 2013 年的书单。以前记录后会放到自己的博客上,从今年起放到这里。翻了一下博客,比较尴尬的是并没有找到 2015 年的记录,在这篇略作补漏。做这个记录是形成阅读的轨迹,在一年结束后方便自己对阅读的回顾,如果恰巧我觉得不错的书你看到后读了也不错,这会让我很开心。

简单回顾

下面的图是我的阅读轨迹图,在 2016 年一共读了 88 本书,其中实体书 7 本,81 本是通过微信读书阅读的电子书,实体书占不到 8%,阅读的书较去年增加一倍多,电子书阅读总时长为 711 小时,平均每天阅读时间接近 2 小时。比较大的变化是在以电子书作为阅读主要方式后,阅读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得益于阅读的便捷性,每天总是可以抽出时间读一会,累积下来就很可观。

readtrajectory

我自己大致上分了分类,共分为 12 类,其中以经济管理类看的居多,近两年没有读过纯技术开发类的书籍,从 2017 年起应该增加这种类型的阅读,阅读纯技术开发类的书,在目前对我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有块级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实践,实际上这两年并不太具备这样的块级时间,2017 年尝试能否做些调整以适应碎片时间段状态下的开发实践。

以上大致就是我 2016 年关于阅读的回顾,下面是读完后我觉得不错的书,供参考,最后有整个年度读的书的完整书单。

读着不错的实体书

实体书中《故事》与《大教堂与集市》是非常不错的两本书,《故事》以电影剧本讲述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大教堂与集市》讲述的与开源运动有关,如今开源对软件开发与互联网已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处在这个行业的我们应该一读。如果你想站在当下看看未来,可以读读《机器危机》和《人工智能时代》,通俗易懂。

读着不错的电子书

电子书读着不错除了书本身以外,排版和内容编辑上有很大的影响,在刚开始读的时候有不少书错别字还是不少的,而且有些书指出有图但是并没有,有摘要的以点划线隔开等等诸多影响阅读的因素存在,但随着对微信读书的使用,慢慢这些情况都在变好,下面的列表中是我读着不错的电子书。

《思考,快与慢》 《沸腾十五年》
《一九八四》 《习惯的力量》
《独裁者手册》 《动物农场》
《乡土中国》 《零售的哲学》
《浩荡两千年》 《腾讯之道》
《商业的本质》 《赢》
《演讲的力量》 《父与子》
《人生有何意义》

按不同分类的全部书单

对 2016年所有读过的图书简单的分了一下类,一共分了 12 类,排名不分先后,列表如下:

艺术(1)

《故事 :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历史(2)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

哲学(2)

《清醒思考的艺术》

《人生有何意义》

经济管理(25)

《思考,快与慢》

《沸腾十五年》

《微信力量》

《微信思维》

《动物精神》

《病毒循环》

《如何改变世界》

《习惯的力量》

《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

《番茄工作法图解》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物流信息系统》

《零售的哲学》

《另一个欧洲》

《产品经理手册(第4版)》

《浩荡两千年》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

《腾讯之道》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创新者的思考》

《从零开始做运营》

《商业的本质》

《赢》

《游戏改变世界》

《生活中的经济学》

文学(16)

《乖,摸摸头》

《尘埃落定》

《边城》

《一九八四》

《一花一世界》

《动物农场》

《悟空传》

《瓦尔登湖》

《时间移民》

《一个人的朝圣》

《文化苦旅》

《唐诗三百首》

《丰乳肥臀》

《输赢》

《檀香刑》

《闲暇处才是生活》

政治(1)

《独裁者手册》

传记(3)

《微信帝国:张小龙的内争与外伐》

《毛泽东传》

《四十自述》

科普(7)

《时间简史(普及本)》

《计算机:一部历史》

《识茶·泡茶·品茶:茶道从入门到精通》

《奇点临近》

《大教堂与集市》

《机器危机》

《人工智能时代

社科(7)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乡土中国》

《深度学习的艺术》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技术及应用》

《季羡林谈写作》

《版式设计法则》

《物种起源(经典超译本)》

医学(4)

《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室)建设管理规范》

《药店生态位》

《医院临床营养科建设管理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知识问答》

心理励志婚恋两性(17)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开放的智力》

《拆掉思维里的墙》

《自控术:如何管住自己的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

《演讲的力量》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梦的解析》

《当下的力量》

《人性的弱点》

《主宰演讲台》

《凸法则》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秘密》

《力量》

《魔力》

童书(3)

《西游记(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少儿版)

《西游记》

《父与子》

补漏 2015 年读着不错的书

《人类简史》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数学之美》 《创业维艰》
《从0到1》 《联盟》
《学会提问》 《文明之光》
《简约至上》 《万历十五年》
《重新定义公司》 《增长黑客》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我看微信订阅号排版

尽管我这个订阅号目前阅读数很少,但还是收到了一些反馈。非常感谢给予反馈的这些朋友,有反馈才会产生双向的互动交流,紧接着思考,才可能提高。最近有两点反馈,一是太长,二是排版,今天主要说说排版,在说排版前,简单说说太长。

对于太长的反馈源于对「完成第一次公众分享后的 4 点收获」这篇文章,朋友对「太长」给出的建议是分篇,这对我目前是一个很好的可供使用的方案,下一次如果太长将尝试采用这个建议。对我自己而言「太长」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我现在写不短,这也是我尝试通过微信订阅号的写作练习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能够将事情很简短的描述清楚是很有趣的事也是我想要做到的事。

下面说说对微信订阅号排版的一些想法,对于需要正式一些要提交的文档的排版以前写过「让你撰写的文档看上去更好一些」,在此微信订阅号中回复数字 1 可进行阅读。

在微信订阅号中用户获得的资讯的一般表现形式是图文消息,图文消息的展示一般会有排版的要求,在我看来排版是为了能够让用户在阅读的时候更舒服,获得更好的体验。

审视组成图文消息的所有元素是排版的基础。排版是针对主体,这个要传达信息的本身而进行的,当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后,审视一下组成这篇文章的各个元素,看看是否存在很吸引眼球但又与你主体想要表达的无关的元素存在,所有的元素都应该以为主体增光添彩为目标,要辅助读者理解要表达的想法,允许有达到特定目的的元素存在,但要尽量在主体表达之外,在这里可以多想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比如主体是以文字完成你要传递的信息,为了增强文字表达的效果,配了一些图,如果图跟你文字表达完全不能产生关联,而这些图又因为设计良好很吸眼球,我认为这会对主体产生干扰,必定不会有好的排版。比如主体是创作的漫画,结果配了一些光芒四射的很突出的大字,这同样也不会有好的排版;再比如创作了一篇忧伤的文章,却配了一首欢快的曲子,这同样有些糟糕。

在基础之上,对于大部分微信订阅号,简单的做到两点基本上就可以有不错的体验:一定的行间距和一定的字间距,这样做会让读者通过屏幕阅读起来感觉不那么拥挤,如果配的图、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又增强了对文字表达的理解,这一定会让读者获得好的体验。

除此之外更多的还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摸索,可能基于用户特征,可能基于用户反馈,可能基于图文消息的逻辑结构,也可能是针对文字中的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之间醒目标注区分等等,通常情况下对于排版这方面的在意程度并不是很强烈,而且对于排版每个人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我的做法是尽量保持简洁。

最后说说排版中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些做法:

  1. 段落的首行不要缩进,这样能够有效的利用移动设备的屏幕,这毕竟不是正式要输出的公文;
  2. 首行不缩进的基础上,增加段落之间的间距,可以在每个段落间空两行,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的段落;
  3. 如果采用标题建立层级的文章逻辑结构,可以对标题做强调或有效美化,以便于用户迅速了解文章要表达的逻辑结构,对于想强调的内容也可同样这样处理;
  4. 在图文最后放置引导用户关注、分享的信息应该更好,这就像交女朋友,一见钟情是极少的,就算是先上车后买票那也得有个对双方都记忆深刻的过程不是。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
在微信中搜索「doevents」或用微信扫描页面右上方二维码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